观念无障碍是心智障碍人士融入社会的重要支撑
观念无障碍是心智障碍人士融入社会的重要支撑
心智障碍人士的无障碍观念是其融入社会的重要支撑。从一位自闭症儿童母亲写给公交司机的信,到国际社会对"正常化"理念的实践,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观念的转变,为心智障碍人士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友好的社会环境。
一位自闭症儿童母亲写给公交司机的信,开启了心智障碍人士无障碍观念的重要篇章。这位母亲,同时也是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现任理事长、融合中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网络发起人之一的戴榕,在信中恳请公交系统工作人员给予她的儿子更多的宽容与理解。
这封信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寻求帮助,更是为了让更多的公交系统工作人员更加了解特殊人士,从而理解和接纳,包容。在戴榕的努力下,她儿子能够毫无障碍地乘坐广州市内公交车,很少接到投诉。这个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无障碍观念对于心智障碍人士融入社会的重要性。
心智障碍群体,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唐氏综合征、智力发育迟缓等,面临着沟通障碍、学习障碍以及社会互动障碍等多重挑战。虽然我国在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社会的接纳度不够,以及对"正常化"理念的理解偏差等。
二战后,北欧国家最先提出残障者要得到同等对待的观念,随后这一理念被美国战后民权运动中的残障组织领袖们所接受。1961年,肯尼迪总统建立智力迟缓者总统委员会,着手解决美国本土存在的残障者被迫长期生活于住宿机构且生活状态恶劣的现实问题。这一历史发展脉络,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第十九条"独立生活和融入社区"的诞生,铺陈出了深厚的观念基础。
我国虽然针对心智障碍人士社会融入推动工作起步较晚,但也已经开始接受"正常化"的理念。然而"正常化"运动并未达到其理念预设的目标,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对"正常化"的理解偏差和其他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正常化"的目标大打折扣。
为此,要想促进心智障碍人士的社会融合,在宏观上就要改变传统的观念,重新建构生活世界;在微观工作中,就要矫正一些错误认识,真正落实"正常化"的理念诉求,努力使各方抛弃对心智障碍人士的非正常化要求。
我们深信,无障碍环境的城市建设,意味着方便所有人的生活,提升整个城市的生活品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水平。只有不断提升无障碍观念,才能真正地改善残疾人等社会成员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