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螺养殖技术全解析:从场地选择到病害防治
东风螺养殖技术全解析:从场地选择到病害防治
东风螺是一种高价值的海产品,近年来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其中海南占据全国70%以上的养殖份额。本文将详细介绍东风螺的养殖要点,包括场地选择、水质管理、投喂技术以及常见病害防治,帮助养殖户掌握稳产高收的关键技术。
养殖场地选择
东风螺养殖场地一般选择海水清澈、无污染、引水距离较短、排水方便、没有淡水冲击、周年盐度高、夏季水温较低、受台风影响小、地面平缓的地方。
水质和密度管理
方斑东风螺的养殖采取连续充气、适量流水培育的方式,水温要控制在22℃~30℃,当水温降到20℃时,螺体会缺乏活力并降低食量,应减少或停止投饵。
海水盐度对方斑东风螺的生长有很大的关系,当盐度长时间低于15‰时,方斑东风螺会出现死亡。
养殖管理螺苗选择和放养密度,选择活力强、外壳色泽好、没有外伤、壳高0.8cm以上的螺苗,放养密度每平方米800粒1000粒之间。
投喂技术
投苗次日即可投喂东风螺稚螺软颗粒饲料,第一餐投喂少量的配合饲料,观察东风螺的摄食情况,半个小时内吃完入沙为宜。
投喂原则:每日一餐,连续投喂2~3天停料一天。应根据天气状况及水温变化,适当调整控制投饵率。
东风螺配合饲料投饵率参考表:
个体体型规格(cm/只) | ≤1 | 1~2 | 2~3 | 3~4 |
---|---|---|---|---|
个体体重(g/只) | ≤0.5 | 0.5~2 | 2~5 | 5~10 |
投饵率(软颗粒计重) | 2.9~3.6% | 1.8~2.1% | 1.4~1.8% | 0.8~1.1% |
投饵量的控制直接关系养殖效益,所以应精确控制东风螺饲料投饵量。投饵量计算公式如下:
当日基准投喂量=螺总体重×投饵率
螺总体重=个体体重×存塘数量
注:公式中投饵率因参照“东风螺配合饲料投饵率参考表”,您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及水温等影响因子适当调整。
常见病害防治
东风螺养殖中,目前出现的病害主要有三大类型:
脱壳病(走肉病):螺肉从螺壳里爬出来,几天后死去。这种病有一定的潜伏期,不会马上暴发,且其他螺摄食均正常,但经过十几天的潜伏期后将大面积感染发病,严重时全部死亡。秋、冬交换季为脱壳病的高发季节。
弧菌暴发病:此病来势凶猛,染病的螺池先是摄食量突然减少或不吃,2-3天后,大量爬出沙面,呈无力状躺在那里,突出吻管,用显微镜下解剖看到大量弧菌在吻管及体液组织内。严重时也会全部死亡。
肠胃病:此病常见于暴吃引起,特别是夏季高温期,投过多或不新鲜的饵料造成,表现为过量摄食后,次日摄食量急剧减少,以后的3天均不进食。
防治措施:
每天要及时捞出侧卧在沙面上的螺或死螺进行无害化处理。针对发病池要做到专人管理,工具专用,发病时最好使用碘制剂进行消毒。
未发病区域的螺要经常拌饵投喂一些提高免疫力或预防的药物,比如使用杜仲叶提取物,抗菌抗病毒,有效提高东风螺免疫力。
高温季节要注意控制投饵量,投喂2~3 d后要适时停料,1~2 d后再接着投喂;同时要注意保持养殖棚内的空气流通,如果气温居高不下,做好棚内的降温工作。
定期冲洗养殖池底部的沙层和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控,给东风螺营造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
治疗时采用中西药结合,使用板兰根、金银花、蛭弧菌等药物杀菌,用药期间停料,加大换水量,及时捡出死螺。等病情控制后,使用EM菌全池泼洒进行生态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