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何写出有“文化底蕴”的作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何写出有“文化底蕴”的作文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10/20/80281320_1141660630.shtml

如何写出一篇有"文化底蕴"的作文?这是一篇针对学生群体的实用写作指南,通过分析优秀考场作文和提供具体写作技巧,帮助学生提升作文的文化内涵和文学素养。

“作文的文化底蕴”,是指考生在文章中通过叙事写景、谈古论今,反映不同国家、民族、地区、行业等的历史文化传统、特征、风格,显示出考生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等。一篇有文化底蕴的作文,肯定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分。
一篇文章,不管是否从文化的角度来立意,我们都可以把具有文化内涵的素材拿过来使用,因此,在选材的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好平时的积累,打开记忆中的文化的宝库,择取合适的素材,用到文章中,才能使文章增添色彩。

考场优秀作文赏析

《送给你,我的感叹号》

江苏盐城市一考生

送给你,三国,我的感叹号:惊叹!

不记得初读《三国》是什么时候,当时的我,从书堆中翻出一本书,拭去封面的尘埃,“三国演义”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仿佛有魔力般引我打开,打开这本蕴含万千乐章的书。

快板: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犹记关羽初登场,好一个“面若重枣”的血性英雄!印象极深的是有一回看皮影,做的正是温酒斩华雄那一出。董卓大将华雄立于阵前,竞无人敢与其一战。看关羽,掩坐于人群之中,不过是小小弓马手。好家伙,自告奋勇斩华雄。拒了那一杯热酒,这潇洒劲儿,难怪日后曹孟德赠他赤兔良驹。我见那皮影小人,神色威风,倒提青龙偃月刀杀上前去,看得我是心潮澎湃,双眼放光,心跳也和上那快板配乐!三下两下,干脆利落,关云长回营仰头喝下那杯温酒。当奏快板,以表我慕关云长之意。

琴筝:卧龙先生妙算天机

幼年读《三国》,自是最最崇拜那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如今,学过《出师表》等文,若为此人奏歌,我定是挑着筝曲。卧龙先生在我心中就如那筝声,温润淡然又不乏清亮、凌厉。想他与周瑜摊手相视,自是英雄所见略同;想他空城妙计,端坐于城墙抚琴;想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奇智是《三国》中难以被遮掩的光芒!依我看,他是一首流传千古的歌,流进我的心里,拨动我内心的筝弦。

奇歌:乱世奸雄孟德

曹操,若他化作一首歌,定是最难唱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被称为乱世奸雄,他善识人才,却又多疑易惑。有的人赞他,有的人毁他,人们研讨关于他的一个个故事,乐此不疲。我读不懂他,读不懂志在千里那份慨叹,读不懂负天下人的奇观,读不懂东临碣石那份豪迈。他是一首我无法唱诵的奇歌。

合上书,一个个情节如乐曲般流过脑海,白帝城托孤的悲凉,千里走单骑的英武,赤壁之战的壮观,化作音符化作乐章。那干戈间的鲜血,那壮士间的豪气!

每个人读完《三国》,都能悟到一首歌。而我也有,我的三国,我的歌,定要把我的感叹号送给你!

高分揭秘:

演绎故事,观照主题。文章将《三国演义》的情感世界和文化滋养给自己带来的沉醉与感动写得充满诗意,流畅生动:或以充满情味的想象进行细节刻画,与人物零距离接触;或简要点评,酣畅淋漓。

拟题亮眼,结构谨严。作者运用横式结构,巧拟三个小标题,组成三个乐章“快板、琴筝、奇歌”,亮眼注目,富有才情。全文彰显了作者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文学素养。

《文化·融合》

山东日照市一考生

融合是一种智慧,恰似黄河,只有融合汾河、洮河、渭河等河流,才能奔涌千里。

文化,亦如此。唯有汇聚多种文化元素,才能让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曾经,寒食节,被遗忘;端午节,被抢走。戏曲的咿呀声只能在黄昏的小巷里哼唱,面人与糖人的传承步履维艰,为生计奔波。与之相对的,是吃西餐、喝咖啡成流行时尚,圣诞节、平安夜成了部分年轻人热捧的节日……中国传统文化,出路在何处?

出路就是融合。就像滔滔黄河融合沿途的大小河流,融合各地的优秀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也要以包容之心,融合外来的优秀文化。于是,在写意国画的基础上,中国有了写实的油画;于是,B站上东方乐器和西方乐器合奏出的名曲火了,世人见证了东西方乐器融合演奏的不同神韵……中国文化,因融合了外来文化而变得更加繁荣;中国文化,因有了包容精神而变得更加灿烂辉煌。

文化的融合,是经济的互补,也是人的融合。古代,因为有了张骞出使西域,汉民族与各民族的融合交流,葡萄、核桃等登上了汉民族的水果摊,极大地丰富了汉民族的生活;因为郑和下西洋,一些饮食不用器皿的东南亚国家的人用上了漂亮的瓷器。同样,今天,因为“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文化互相影响交融,瓷器、丝绸、茶叶、汉服,乃至中国制造,都成为外国人的热捧。遍布全球的中国武术馆、孔子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有力体现。有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人类最终才能走向“命运共同体”。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在于文化交流。当下的中国,我们唯有以黄河“融”之精神,坚持开放、包容,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在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高分揭秘:

用例典型,内容充实。文章开篇点题,由黄河的河流融汇引出文化的交融,接着发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出路在何处的疑问。主体部分列举了大量事例,如寒食节与端午节的境遇,面人与糖人传承者的困境,东方乐器和西方乐器的合奏,以及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带来的民族融合交流等,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点明了文化交流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性,内容充实,观点鲜明。

写作技巧详解

考生如何才能写出有“文化底蕴”的作文呢?最根本的方法当然是持之以恒地日积月累,另外,借助一些小技巧,你也可以让你的文章内涵迅速丰富起来。

1. 典故运用

典故在《现代汉语》里的解释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词句或故事。我们又可以这样解释:典故,就是把一段古代传说或历史故事压缩成为一个句子或词组。

一般地说,每个典故都有一个故事。如清王朝紫禁城内一座宫门上有乾隆皇帝亲笔题写 的四个大字:“紫气东来”,其中就包含着一个典故。据载:春秋时期,函谷关令尹喜看到一团紫气在天空飘过,于是断言说:必有圣人过关。不久,老子骑青牛自东而来。守关人请老子作篇文章方允许通过,于是老子遂作《道德经》五千言,这是后世流传下来的老子的唯一墨迹。以后,人们就用“紫气东来”表示渴求和希望有人才降临的心愿。

有的典故不是出自一个故事,而是由文章中的某一句话演变而来。如杜牧诗:“文园终病谒,休咏白头吟”,其中“文园”一词说的就是汉朝诗人司马相如的故事,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相如拜为孝文园令”一句。

作文中,我们如果适当地运用典故,自然会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

例如优秀作文《学会感恩》中: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更何况人呢?面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恩人,我们需要尽 最大努力去回报。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讲的就是感恩。授人以饭,也许他会渡过难关,也许他会成就辉煌,但授人者施人不求回报,作为一个受者要做一个有谦虚之德的人,一个有敬畏之心的人,这样才能回报我们命运的恩人。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古人做得很好,这就是华夏古老民族的精神,一个知恩图报的信念。 因为他们给了我们最大的帮助,至少对我们接受恩德的人来说是这样。倘若每个人都冰着一张脸庞,那么人世间就和地狱差不多,虽然太阳还是一天一天地升起。正因为有人施恩,有人报恩,我们的生存空间才鸟语花香,饶有情趣。

文章用“羊知跪乳”“鸦能反哺”“衔环结草”等典故,在文章内容得到丰富的同时,文化内涵也增强了。

2. 经典点缀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音乐、美术作品,本身都有极强文化内涵,如果在文章中适当使用, 或一枝独秀,或串串生春,对增强文章的底蕴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例如优秀作文《无声的经典》中:

它们静静地悬挂在美术馆墙壁上的玻璃罩内,等待着与你的目光相遇。拉斐尔的《吻》是爱情的献礼,《西斯廷圣母》是亲情的温聲;梵·高的《向日葵》是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达·芬奇 的《最后的晚餐》是心灵的洗礼……经典,不需要潮流作衬,它们无声地感染着人们的思想,荡涤着人们的心灵,拥有永恒的力量。

上段所列《吻》《西斯廷圣母》《向日葵》《最后的晚餐》都是世界著名美术大师的经典作品, 用在这里如一串珍珠,其所放射出的文化异彩足以照彻全篇。

3. 历史再现

历史是厚重的,不仅仅因为它代表了过去,还因为它包孕着文化因素。在作文中适当使用历史素材也能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

例如满分作文《民族之魂---汉语》,文章的第一个主体集中论述汉语的独特魅力,在与 楼兰古国、玛雅文化、古巴比伦文明的鲜明对比中,衬托出汉语所承载的历史使命,点明其历久不衰的原因。请看:

楼兰古国消亡了,玛雅文化消亡了,古巴比伦文明亦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为语言的覆灭,语言丧失了载体便渐渐葬于荒漠中干涸的 河床与幽幽的叹息。

4. 意象施加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诗词文学中的许多意象,如柳、菊花、夕阳、莲花、燕子、月亮等,其传达出来的意义具有象征性,这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生成的,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学会把它们在作文中加以运用,是增强作文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优秀作文《落红》,文章就撷取了古典诗词的意象。落红即落花,取其花落归根,化为春泥去孕育未来的花之意,并隐含不忘旧恩、知恩图报之意,意蕴绵长悠远,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请看其中的段落:

我终是离开,毅然地离开,虽然还有同伴痴望技条,慢慢飘摇,是想延迟落地的那一秒?我毅然离去来觅得一隐蔽之处。渐渐地,我美丽的皱纹暗淡了;渐渐地,我鲜艳的颜色消退了;渐渐地,我的生命已部分归为泥土;渐渐地……

我开始思考,难道我的生命随着秋风一呼就已经定格为逝去吗?难道我曾经的美丽都只 归功于自己吗?我慢慢想起,那些鲜艳的花不都为我“施”过肥吗?那些蜂蝶也为我供过粉 呢,我想我该奉献自己了。

我挪了挪身子,肩上的泥土开始一点点肥沃;我挪了挪灵魂,肩上的泥土开始一点点芬芳。

呵!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我看见头顶上的牡丹雍容华贵,荷花含英咀华,玫瑰羞答答地微笑。万物竞相生长,但见蜂蝶嬉戏,鸟语互答,每一朵花都是一朵生命,都是一朵落红的归宿,一“朵”春泥的重生。我奉献了我自己,我应该含着微笑安静地休息了,不管花知不知我,我知道我知花。让人们微笑就是他的功劳,为自然增添生趣就是它的奉献。

5. 名人助阵

历史文化名人就是文化的符号,在作文中让他们为我们服务自然效果更佳。

例如优秀作文《用爱换真情》,对命题人所给材料进行了颇具新意的阐发,得出“要学会自尊,学会关爱,学会用爱用真心去关心每一个人”的结论,为了阐述观点,作者用了司马迁的例子:

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遭受宫刑却依旧顽强地著作,完成“功在千秋,利在万代”的《史记》,他就不顾面子吗? 一个男子汉,却遭受宫刑,他怎么去面对妻子,面对儿女、亲人,可是他没有选择逃避,他选择了用爱换后人的谅解,用真情换子孙们的谅解。

这段文字由于历史底蕴、文化底蕴都非常深厚,与前面批驳现实中顾所谓面子的文字起 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我们还可以把文化名人的故事演绎成精美的文章,例如满分作文《浅笑无痕》,就是通过历史名人苏轼与歌伎琴操的离遇逸事来写人生的寂寞与无奈,由点到面,由特殊到一般,铺陈叙事,描写点染,紧扣作文的题意和主旨,发出了对“这般”女子“美丽初相见”“黯然的寂寞”的真挚同情和心灵的呐喊,读来饶有情致。

6. 民俗直播

民俗是文化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从生活习惯到节日婚嫁,从口头交流到行站坐卧,在文章中表现出民俗文化特征,将生活中的文化传统精练地表现出来,会使文章富有较强的民俗文化的气息。例如满分作文 《人情与季节》: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 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做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本段通过人们对端午的淡忘,表达认知与情感的关系,小作者满含忧思地告诉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情感的疏远是一个民族对节日文化的短视的认知造成的。韩国抢注中秋节,不就是对中国人淡漠传统资源的警示吗?多么深刻的思想,多么富有文化内涵的阐发!因而,这篇文章得低分自然会招来众多批评的声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