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生事件频传!专家解析青少年自杀心理:从三个层面预防
轻生事件频传!专家解析青少年自杀心理:从三个层面预防
9月10日是世界自杀防治日,根据去年卫福部公布的数据,青少年自杀死亡率逐年攀升,15-24岁自殺死亡率更创新高。青少年自杀是一个需要大家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在压力多元化和社会变迁的今天,许多青少年面临情绪、学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挑战。新竹儿童青少年专科医师郑佳益表示,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时介入与预防措施,是减少自杀事件的关键。
图源:FREEPIK
家长的爱 有时会让孩子误解
郑佳益医师分享,传统文化上,父母习惯用责备和期待来传达对孩子的关心,但反而让孩子挫折和误解,如以下例子(综合多位个案,化名改编):
小琪是一位高三的学生,爸爸对她的期望很高,常常在成绩稍微下滑时责备她不够努力,并不时与成绩优异的堂姐作比较。尽管妈妈心里很关心她的情绪,但面对爸爸的严厉管教,也显得无能为力。小琪表面上看起来应对自如,但内心充满了孤独和自我怀疑,觉得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
学校原本是小琪逃避压力的场所,却因同学的霸凌和嘲讽,让她更加孤单和无助。在情绪极度低落的某天,小琪曾想从楼顶一跃而下,结束这一切的痛苦。幸好,交情较好的同学注意到了她的异常,并及时向老师通报。经由儿童心智科的诊断,小琪被确诊为抑郁症。医师提醒父母,改变教育方式,从关心小琪的内心需求出发,而非一味要求学业表现,对她的康复至关重要。
青少年自杀原因 多重压力与情绪问题的结果
郑佳益医师解释,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往往伴随着巨大压力与情绪波动。而青少年的自杀常是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结果,常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 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问题会增加自杀风险。抑郁症会使青少年感到极度的无助和失望,持续的情绪低落和无价值感让他们觉得生命失去了意义;焦虑症则常常伴随着担忧与恐惧,使他们容易冲动性自杀。
- 学业压力:学校的学业压力和升学竞争,让许多青少年感到无法承受。
- 家庭问题:家庭关系的紧张、父母离异或家庭暴力,都可能导致青少年感到无助与孤独。
- 社交困境:同辈压力、校园霸凌等,会让青少年陷入社交孤立或被排挤的情况,进一步引发自杀念头。
图源:FREEPIK
自杀警讯 家长与老师需警觉的征兆
郑佳益医师说明,自杀行为可能会有一些先兆,常见的包括:
- 情绪变化:极度的悲伤、焦虑,或是无法解释的情绪低落。
- 社交退缩:不愿参与社交活动,疏远朋友与家人。
- 行为改变:如学业表现突然下滑、睡眠困扰、食欲改变。
- 谈论死亡或自杀:表达死亡的想法,觉得自己是他人的负担,或是无价值感、无意义、绝望感。明示、暗示想要结束生命。
- 自我伤害:出现割腕等自残行为。
- 物质滥用:如增加或开始使用烟、酒、非法药物。
- 准备行为:有的青少年在自杀前,会将自己珍惜的物品送给人、与亲友告别、写遗书等。
郑佳益医师强调,当家长或老师发现青少年出现上述状况时,应立即关心。很多人担心讨论自杀会使其更容易发生,但和孩子讨论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孤立感,有助于预防自杀,让孩子得到及时的协助。
青少年自杀预防 三个层面开始启动
如何预防青少年的自杀,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创造更友善的社会,郑佳益医师进一步分享预防青少年自杀可以三个层面着手:
改善学校环境:
- 学校应建立友善的校园氛围,防范校园霸凌。
- 增加心理辅导资源,帮助有情绪困扰的学生和家长。
-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抑郁症与自杀意念的教育,并进行抑郁症和自杀风险筛查,教学生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
- 教职员工培训,教导如何关心和辨别需要帮助的学生。
- 减少自杀工具的可近性,如:高楼层防坠。
提高心理健康意识:
- 去污名化:提高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接受度,让更多的家长和青少年能勇敢寻求专业帮助。
- 宣传心理健康资源和求助管道,如:安心专线1925、生命线1995、张老师1980,以及线上的文字咨询等服务。
家庭及社会支持:
- 提升保护因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技巧、问题解决能力,鼓励运动、培养非3C的适当休闲活动。
- 教导青少年安全使用网络的方式,避免网络霸凌与性剥削。
- 关怀弱势家庭及其子女,并定期追踪动向。
社会共同守护 关爱孩子远离自杀阴影
青少年自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心理健康与自杀防治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也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改变过程,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守护者。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各界,都可以通过倾听、支持和提供帮助来预防悲剧的发生。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一个专业问题,更是每一位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人的共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