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身份认同与自体重建 | 从心理动力学视角解读《哪吒2》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身份认同与自体重建 | 从心理动力学视角解读《哪吒2》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62569075_121123709

《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哪吒和敖丙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人格从无到有再到成熟的过程,是身份认同的冲突、探索、整合和自体重建的过程。本文将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运用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理论,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分析。

「偏执-分裂」心位下的二元对立

哪吒被视为“魔丸”转世,与生俱来的强大魔性力量,让他充满冲动与破坏,被陈塘关百姓恐惧和排斥,他以愤怒和叛逆回应外界。

与此同时,敖丙身为龙族后裔,肩负复兴家族的使命,他表面上正义、温和,是社会认可的“善”的代表。然而,这种“善”背后是龙族沉重期望的压力,使得他内心压抑且矛盾。

此时的哪吒与敖丙,是外人眼里的“坏”和“好”,也如同一个人内心的一体两面,两种极端状态。哪吒代表着被压抑的、原始的、冲动的一面,而敖丙则象征着被外界期望塑造的、压抑真实自我的“完美”一面。

此时象征一个人处在偏执-分裂心位下,以“分裂”的方式应对外界压力,尚未意识到彼此之间潜在的联系。

偏执-分裂心位和抑郁心位

偏执-分裂心位和抑郁心位是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中,由梅兰妮·克莱因提出的概念,用于描述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两种重要心理状态。

  • 偏执-分裂心位:通常出现在个体心理发展早期,一般是婴儿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成人因为某些原因未能成长也可能停留在这个心位上。他们将外界事物,分裂为“好的”和“坏的”两个极端,难以将客体视为一个完整的、同时具有好坏两面的整体。

  • 抑郁心位:大约在婴儿6个月到2岁左右逐渐出现,标志着个体心理的进一步发展。随着认知和情感能力的发展,婴儿开始意识到客体的整体性,明白同一个客体(如母亲)既可以满足自己,也可能让自己失望,这使他们内心产生矛盾情感。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尝试整合自己对客体的矛盾情感和认知,努力修复因之前的攻击冲动而造成的“心理伤害”,寻求与客体建立更稳定、更具深度的关系。这一过程有助于个体发展出更成熟的情感和人际关系模式,为日后的心理发展奠定基础。

贝塔元素与早期混沌状态

阿尔法功能和贝塔功能是精神分析学家比昂提出的概念,用于解释个体处理内心体验和发展心理结构的过程。

  • 贝塔功能涉及个体对原始、未加工的心理体验的处理方式,产生的是贝塔元素。这些元素是未经转化的、原始的感觉印象、情绪和幻想,缺乏组织和意义,无法被个体直接理解和处理。贝塔元素更像是心理的“原始材料”,处于混乱和无序状态,例如,婴儿最初的全能感、暴怒等强烈情绪。思维混乱、行为冲动等。

  • 阿尔法功能是一种心理加工能力,能将个体的原始、未加工的心理体验,转化为可以在意识层面进行思考、理解和处理的元素,即阿尔法元素。阿尔法功能的发展依赖于婴儿与母亲(或主要照料者)之间的互动。母亲若能容纳并恰当回应婴儿的情绪,就有助于婴儿阿尔法功能的发展。

哪吒与敖丙早期的心理状态,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在初始阶段都呈现出β元素的特征,充满未经加工的混乱与无序。哪吒的肆意破坏,是其内心狂暴情绪的直接宣泄,难以被直接理解和处理。敖丙虽表面沉稳,但内心对家族使命的困惑与挣扎,同样是一种混乱的原始体验。他在遵循家族期望与自我良知之间摇摆不定,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也体现了β元素的无序性。


图:《哪吒之魔童降世》

在这个阶段,尚未发展出有效的α功能来整合这些混乱的体验,身份认同也因此模糊不清,受外界因素左右。

好客体情感养育与安全依恋促成第一次成长

哪吒与敖丙共用肉身是第一次尝试“整合”,此时他们不能很好融合和控制,还会出现很多冲突和问题。这像极了咨询早期的来访内心,当我们试图疗愈和修复,可能会出现“治疗性退行”,看起来“更严重”,然而这是一个必要的痛苦过程。

从自体心理学养育的角度来看,哪吒早期由于“魔丸”身份,在外界遭遇诸多排斥,但他的父母李靖夫妇给予了至关重要的情感养育。李靖愿意以命换命来保护哪吒,这种深沉的父爱使哪吒逐渐意识到自己并非如外界所定义的那般“邪恶”。母亲殷夫人则通过陪伴哪吒玩耍,给予他温暖与关怀,让哪吒体验到亲密的情感联系。他们对哪吒的爱无条件且坚定,这种情感支持为哪吒构建了一个可安全依恋的情感基地,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容器”,涵容了哪吒所有的情绪和冲突。他的师父对他也是很支持包容的。这些好客体满足了他内心成长基本的“自体客体”需要,用阿尔法功能帮助他消化和理解、转化了无序的贝塔元素。

这种适宜的自体客体环境,如同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给予来访者的积极关注、涵容与共情,帮助哪吒开始整合内心的矛盾。他从最初完全依赖外界对“魔丸”的负面评价来定义自己,逐渐转向依据父母给予的爱与信任来重新审视自我。


图:《哪吒之魔童闹海》

在天元鼎里,母亲临死之际对他表达的爱,加上母亲去世的悲伤,爱有多深悲伤就有多深,愤怒就有多大。此时哪吒由愤怒爆发出的巨大力量来自对母亲的爱,这爱能够掀开天元鼎!他的“魔性”又一次被母爱“炼化”了。这也是母亲用α功能转化他的β元素。

哪吒的好客体包括父母、师父和敖丙。哪吒和敖丙也在探索中逐渐看到和内化了对方的特质,敖丙慢慢学习哪吒的真诚、忠于本心,哪吒也学习敖丙的控制力,慢慢整合内心各个方面。这是他第一次取得成长的果实,通过好客体的情感养育与依恋关系的强化,哪吒开始发展出更积极的自我认知,初步整合了内心“偏执 - 分裂”的状态,为身份认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哪吒从一个孩子变成了少年。

从向外认同到向内探索的转变

起初,哪吒与敖丙都处于向外认同的状态。哪吒以叛逆对抗外界对“魔丸”的偏见,试图从外界的反应中确认自己的身份;敖丙则完全遵循龙族的期望,将家族使命等同于自己的身份。这里还有理想化的破灭,之前哪吒认为自己是魔,和妖差不多,而仙是更高更正义的存在,他向仙认同,想魔转仙。后来发现仙人也是龌龊的,理想化破灭,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观念,需要重新寻找身份认同的路。

哪吒在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中,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从而激发内心对正义与善良的追求;敖丙在与哪吒的友谊中,和父亲的互动中促使他思考自己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从向外认同到向内探索的转变,是他们实现身份认同整合的关键步骤。通过向内探索,他们能够摆脱外界标签与期望的束缚,基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价值判断,构建起真实、统一的身份认同。

哪吒和敖丙在天元鼎里联手破鼎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不管敌人看起来多么强大(那么多方阵的敌人,那么大的鼎,看起来法力无边的大脑门),只要被分裂的两个部分整合联手,将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量!这也象征心理咨询中来访的成长走到了成熟,能够整合内心不同的部分,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防御机制,能够建立稳定的自体感,人格水平有提升。

战斗获胜带来的成就感、力量感促成最终的成熟

在经历了与父母情感上的深度连接与自我认知的初步转变后,哪吒迎来了与仙翁的对抗。当哪吒与敖丙合二为一最终战胜仙翁时,他们获得了强烈的成就感和力量。他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这种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强化了哪吒的自我认同。他不再仅仅是那个依赖父母认可的孩子,而是通过自身努力达成目标的“英雄”。这种成就感如同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实现自我突破,从而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对自我有了更多接纳和认可。

从外借的“自体客体功能”,现在内化在了自己身上,自己具备了这些功能。至此,他们从充满困惑与挣扎的少年,成长为坚定且明确自身价值的个体。这种成长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自体建构水平,与客体良好的情感关系,同时也展现出更强的自主性和面对挑战的勇气,实现了人格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他和敖丙有了“改变世界规则”的勇气。哪吒的形象也变成了成年人。


图:《哪吒之魔童闹海》

身份认同在自体建构与人格水平中的重要意义

在心理咨询领域,身份认同是自体建构的核心要素。清晰且积极的身份认同有助于构建连贯、稳定的自体感,而身份认同的混乱则可能导致自体的碎片化。哪吒与敖丙从分裂到整合的身份认同过程,对自体建构和人格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分裂阶段,自体感因身份认同的迷茫而不稳定(哪吒一会儿清醒一会儿失控,肉身容易碎),更多表现出偏执-分裂心位下的特征。随着身份认同的整合,逐渐构建起稳定、统一的自体。这种转变提升人格水平,在面对生活挑战时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能够以更加成熟、完整的姿态面对世界。

哪吒与敖丙,作为一体两面,最终合二为一,这种合二为一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度的融合与重构,形成了一个更为完整、和谐的人格。这种人格整合使得在自体建构上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自体感更加统一、稳固,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情境,展现出全面且成熟的人格特质。这种最终的融合与成长,象征着个体在经历了身份认同的迷茫与挣扎后,经过探索实现了自我的完整与升华。

现在全球大震荡的环境下,多少人的人格会受到影响,以前的身份认同在动荡变化的环境中出现自我怀疑,自体面临破碎的风险。这个故事为现实中的个体提供了一个关于自我发展与人格完善的深刻启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