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联合粪便免疫化学检测优化家族性结直肠癌监测:一项模型研究
结肠镜联合粪便免疫化学检测优化家族性结直肠癌监测:一项模型研究
结直肠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10%。近日,《胃肠病学》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探讨了结肠镜联合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在家族相关性结直肠癌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发现,新的监测方案可以更有效地预防结直肠癌死亡,同时减少结肠镜检查次数和成本。
研究背景与目的
结直肠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10%(每年约190万例)。有30%的结直肠癌存在家族相关性。其中,约有5%的结直肠癌是由于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引起,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等。另有25%的家族相关性结直肠癌患者,无法确定特定的遗传起源。
研究方法
研究者使用ASCCA-家族相关性结直肠癌模型模拟了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个体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模型显示,与一般人群相比,这些个体的患癌风险分别增加了2倍和4倍。研究者模拟了无监测、遵循当前的荷兰指南监测策略(即45~75岁期间每5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以及3组替代方案,分别是基于结肠镜、结肠镜联合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以及基于FIT的监测策略。每组策略包括一系列不同年龄范围和监测间隔。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最佳监测策略是在40~80岁每10年接受一次结肠镜检查,并在两次结肠镜检查之间每2年进行FIT检测。在患癌风险增加2倍的人群中,与目前的监测相比,这一策略可多预防0.8例结直肠癌死亡,在减少731次结肠镜检查的情况下多获得15.8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并在1,000人的一生中节省98,000欧元。在患癌风险增加4倍的人群中,该策略可多预防2.1例结直肠癌死亡,在减少567次结肠镜检查的同时多获得37.0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减少费用127,000欧元。
研究结论
研究者指出,FIT检测在家族相关性结直肠癌监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与现行的监测策略相比,从40~80岁每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两次结肠镜检查之间每2年进行一次FIT检测,可增加质量调整生命年,减轻结肠镜检查负担并降低费用。
图文摘要
专家点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专家团队对这项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项研究为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个体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优化的监测方案,不仅能够带来更多健康益处,同时可有效降低结肠镜检查负担和成本。
医院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以食管、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的内镜介入(微微创)诊断与治疗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是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由消化一、二、三科、消化内镜中心(全球20家最卓越之一)、消化实验室和消化六科组成。共有医生99人、科研人员27人、科研辅助人员15人、护士102人。现有病床150张,消化内镜中心总面积5400平方米,共有46个操作台,其中ERCP6台。实验室总面积6000平方米。
西城院区
通州院区
顺义院区
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前门南、天坛西)
通州院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
顺义院区:位于首都机场附近的后沙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