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唯一主动攻打东瀛的帝皇,曾让华夏版图两倍于俄罗斯
他是唯一主动攻打东瀛的帝皇,曾让华夏版图两倍于俄罗斯
忽必烈是历史上唯一主动攻打日本的皇帝,他不仅统一了蒙古部落,建立了元朝,还将华夏版图扩张至两倍于俄罗斯的规模。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位传奇帝王的辉煌事迹。
忽必烈年少时,蒙古帝国内部争权夺利。他凭借巧妙外交手段和军事行动,逐渐统一蒙古部落。如在 “十三翼大战” 后,铁木真虽战败,但开始蛰伏,最终统一蒙古草原。忽必烈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为日后的霸业奠定基础。
忽必烈领导蒙古军队对南宋发动一系列军事行动。1268 年,阿术率军围攻襄阳重镇和樊城,这场战争持续五年。1273 年,蒙军攻占樊城,襄阳守军投降。此后,蒙军控制汉水流域下游,一路攻城略地。尽管南宋军民奋起反抗,但在腐败的朝廷统治下,难以阻挡元军步伐。1276 年,元军占领临安,俘虏摄政皇后与小皇帝。虽仍有反抗,但最终在 1279 年,南宋左丞相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宋朝灭亡。
攻陷南宋后,忽必烈建立元朝
他推行改革,将蒙古政治制度与中国传统制度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在中央和地方建立农司并建立考核制度;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设置屯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减少赋税。同时,保护商业、发展商业,采取既重农又重商的政策。
元朝疆域达到极盛
元朝在忽必烈统治下,疆域达到极盛。据不同资料记载,元朝极盛时面积达 1500 多万平方公里。其范围包含了中原地区、高丽半岛北部、外兴安岭以南的东北地区、蒙古高原、贝加尔湖周边的西伯利亚南部、新疆东部南部、青藏高原全部等。
元朝极盛时期的面积数据并非凭空而来。郭守敬在天文测量时,将最北测绘点设置在北纬 63 度左右,这已接近中原王朝所能达到的极限。从实际情况看,古代生产力条件下,酷寒的西伯利亚难以开发,且从北纬 58 度开始就是大面积冻土区,冬季冻土、夏季沼泽,无法进行有效控制,更无法派官和驻军,所以不是元朝的势力范围。但即便如此,元朝的疆域依然广阔,达 1500 多万平方公里。
两次东征日本
第一次东征
1274 年,忽必烈发动第一次东征日本,即 “文永之役”。出征时,元军由蒙、汉、高丽联军组成,共三万多人、九百艘战舰。初战,元军攻破对马岛、一岐岛,随后在博多湾与日军展开会战。元军采用大包抄大迂回战术,兵分两路登陆,西路军正面迎敌,东路军背后包抄,日军损失惨重。但当晚风雨大作,不少战舰损毁,士兵溺亡,加之大将刘复亨受伤,元军无奈撤退。此次失败,一方面是因为元军对海上天气预估不足,另一方面大将受伤和台风来袭导致兵力受损,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第二次东征
1281 年,忽必烈发动第二次东征,兵分两路,东路军四万,南路军十万。东路军率先发难,拿下志贺岛后从博多湾登陆,却因日军加固堤防无法靠岸,只能海上作战,一个多月毫无成果。南路军因主帅未参战迟至半个多月才到壹岐岛,给了日军更多准备时间。两路军会合后战事不顺,虽最终攻入日军本土,但台风再次来袭,战舰损失惨重。许多士兵未登岛就葬身海底,统帅撤兵时因战船不足,近十万士兵被留在日本,最终被日军击溃。此次失败,一是南路军迟至,二是元军不擅海战,加上台风的影响,导致了惨重的失败。
忽必烈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原因
忽必烈被称为上帝之鞭,一方面是因为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成吉思汗打到东欧腹地,为蒙古帝国奠定了广阔的疆域基础。忽必烈继承大蒙古国后,继续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力量。蒙古军队共有约 100 万人,其中核心战力为 12 万蒙古军队。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可怕的兵种,而蒙古族人的骑兵最为骁勇。
元朝实行 “四等人制度”,民族矛盾加深,这也是忽必烈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原因之一。蒙古人作为第一等级,享受各种特权。例如,在法律地位上,蒙古人与汉人犯同一个罪行,蒙古人总是能收到从轻的处罚。汉人和南人在政治上很少有机会做官,且被禁止用铁禾叉劳作,还被蒙古兵镇守监视。这种民族压迫政策如同 “上帝之鞭” 带来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