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寻味敦煌:一场穿越千年的饮食盛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寻味敦煌:一场穿越千年的饮食盛宴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330541

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一座艺术宝库,更是一本记录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从狩猎到屠宰,从酿酒到宴饮,壁画中的饮食场景生动展现了千年前敦煌人的生活画卷。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食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在敦煌莫高窟内,浑厚绚烂的色彩,撑起了壁画上的美食分量,这不仅让观者了解了千年以前的山鵽斥鷃,珠翠之珍,也初步勾勒出农耕文化的背景下,古人的饮食结构。


莫高窟第249窟的狩猎图

食肉饮酪

不同地方,总有着专属的味觉基因,就如同习惯了农耕文化饮食的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之后难以适应游牧文化的饮食,发出了“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的幽怨,这也侧面印证了如今北方居民吃不惯川、贵等地的“折耳根”并非虚言。

在敦煌,发达的畜牧业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也让肉食和奶制品成为了当地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肉食主要取自牛羊猪鸡等动物。

莫高窟第249窟的狩猎图中,走马、射箭的场景,正是敦煌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不仅仅是贵族的消遣活动,也是当时百姓获取肉食的重要途径。


莫高窟第85窟窟顶南坡内的肉肆图

莫高窟第85窟窟顶南坡内的肉肆图中,描绘了一家生意火爆的肉铺——架子上挂满了切好的大块肉,中间的案板上还有一只待切的猎物,店家也没闲着,手里正在将整块的肉切开。

据相关资料记载,千年以前的敦煌还有专门属于军队的猎户,他们在一定季节要捕获用于狩猎的鹰,并且驯化为鹰犬,协助射猎。辽阔的原野上,猎人架弓起瞄,黄羊慌不择路,鹰犬急速俯冲,没多久,美味的煮羊肉、烤羊肉便成了达官贵人的盘中餐。

莫高窟第296窟主室南坡的屠宰图

肉食的加工在敦煌壁画里也有不少反映,在莫高窟第296窟主室南坡的屠宰图中,一头牛已经被宰杀,并且剥皮,旁边支起了一口大镬,眼看着镬内水已煮开、热气腾腾,预示着肉即将下锅,一盘香喷喷的水煮牛肉值得期待。


莫高窟第146窟东壁挤奶图

除了狩猎以获得肉食外,乳制品在餐桌上也不可少。莫高窟第146窟东壁挤奶图中,一妇女在挤奶,旁边的小牛犊则在寻找母牛的乳头。有文献记载,在后唐同光二年,净土寺曾打发僧人去牧区取奶酪,用于“官窟”修建成的庆祝以及僧官去世后的殡葬活动。因此,液态奶、乳制品的比重也很大。


莫高窟第321窟加工奶制品图

在莫高窟第321窟加工奶制品图中,有两个妇女在一个类似瓮的细颈、鼓腹容器上方用力搅动,制作乳制品。在当时,制作较为高级的食物时,乳制品是必不可少的添加物,而这里的乳制品则多以酥油为主,这对于戒肉食的僧人来说,是再好不过的食物。

莫高窟第23窟的制酥图中,呈现出来的就是两个人在过滤液态奶的场景,其中另一个人在容器中搅拌,确保水乳分离,现在将这一做法称之为“打酥油”。时至今日,酥油仍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食材。

莫高窟第23窟的制酥图

醇馥幽郁

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历来是当地居民的“标配”。饮酒文化在历代都占有重要地位,当地酿酒业在魏晋时已美名在外,在浓厚的饮酒风气的氛围中,酿酒业发展迅速、相当兴盛,麦酒、粟酒、葡萄酒应有尽有。《下女夫词》中就以夸张的口吻谈到“酒是葡萄酒,千钱沽一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河西地区葡萄的种植规模已经非常大了。


榆林窟第3窟东壁南侧蒸馏酿酒图

在榆林窟第3窟有一幅酿酒图,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蒸馏时酿酒图,图中可以看到其采用了比较先进的蒸馏技术,下面是一个蒸馏的炉灶,它的酒锅上有一套方形层叠覆压的蒸馏设备,烟囱正冒着袅袅青烟。旁边有两名妇女,其中一名手拿吹火筒,为灶中添柴;另一名妇女端着碗,正在等待。而炉灶一旁,高脚碗、水桶、酒壶等器具一应俱全。这种技术大大提高了酒的浓度,得到较为纯净的酒,即烧酒。

敦煌祁家湾十六国时期的一些墓葬中,就出土了大量的瓮、樽、耳杯等酒器。也正是酿酒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历代诗人留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等千古名句。


莫高窟第108窟东壁的宅子酒肆

李白诗中提到的“酒肆”就类似现在的酒馆、酒吧等,在敦煌壁画中,亦存在众多酒肆,并且根据不同的饮酒需要,还分了宅子酒肆、帐篷酒肆等不同的饮酒场合。

莫高窟第108窟东壁的宅子酒肆,就设在一间庑殿顶带鸱吻的宅子中,内置绘有花草图案的屏风,多位酒客偏头转向同一侧观看,似有酒筵歌舞。这是敦煌地区档次较高的酒肆,客人多为仕宦之辈,宅外有舞伎表演,宅内围坐的酒客群中还有乐队演奏。


莫高窟第146窟宴饮图

莫高窟第146窟宴饮图中,同样呈现的是宅子酒肆内,达官贵人宅内饮酒作乐,宅外舞者长袖翩跹。值得一提的是,宅外的舞者和宅内饮者的衣着、帽子相似,其身份应该与席间所坐者相似,这也印证了当时比较流行的“酒筵游戏性”歌舞,即饮酒者同表演者是同一人,而非艺伎,所表演的节目也是临时随机确定,其歌辞也都即兴创作。可以说,酒筵著辞是当时上层人士一种比较文雅的宴饮方式。


莫高窟第12窟东壁上的宴饮图

而帐篷酒肆则是以布幕帐篷搭成,设备比较简单。这是一种大众化的酒肆,供普通群众随意来此喝上一两碗,谓之“打碗”,又名“散酒店”,可以随时买零酒,也可以做简单宴饮。

莫高窟第12窟东壁上的宴饮图,就是帐篷酒肆的呈现,画面中食床上放有酒器及饮食,有人在吹奏乐,有人翩翩起舞。

闲暇时间,一斟美酒、一首曲赋、一盘佳肴、一段歌舞,便是人间好时光。

珍馐美馔

作为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敦煌往来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大量流动人口带来了纷繁多样的饮食习惯,也让这里的饮食项目纷繁多样。


莫高窟159窟斋僧图

敦煌一带作为绿洲农业区,其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青稞、罗麦、粟、豌豆等多达十几种。在这里,面食依然是饮食的主体,敦煌壁画中的面食种类繁多、花样频出。

以莫高窟159窟斋僧图为例,宽大的食床上,可见四种面食,从左到右依次可判断为胡饼、馓子、蒸饼、餢飳(bu tou,发面炸油饼)。莫高窟154窟供养斋僧图中同样有蒸饼、馓子等食物。

莫高窟236窟斋僧供养图中,一个宽大的食床上,放有两个巨大的高脚盘,盘子里分别装满了蒸饼和馓子,旁边还有一个男性端着一个装满蒸饼的盘子,正向僧人走去,食床另一边的妇女则蹲在一个三角樽前,似乎正在准备汤羹一类的汤食。

莫高窟154窟供养斋僧图

如今再看这些食物,所谓蒸饼,类似现在的馒头,是北方必不可少的饭食之一;馓子不管是名称还是样式,都沿用至今。而有些食物却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根据史料分析,要么是制作方法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要么制作方式已失传,或者被新的名称替代,或是派生出其它品种的食物。总之,这些遥远的壁画中千年以前的饮食方式,对现在的地方小吃还是有着传承性的影响。

敦煌文献中载有《冬至相迎书》:“长至初启,三冬正中,嘉节膺期,聊堪展思。竟无珍异,祗待明公,空酒馄饨,幸垂访及。谨状。”冬至这天吃馄饨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习俗,试想一下,冬至之夜,屋外雪花飘飘,屋内馄饨热气氤氲,亲友举杯交盏,共同庆祝冬节,一派祥和温馨的氛围。


莫高窟236窟斋僧供养图

除了必要的粮食作物外,当地居民种植的各类蔬菜也不下十余种,如:葱、蒜、韭菜、生菜、葫芦、萝卜等。有资料记载,敦煌有专门的“葱户”,归义军衙内用葱时,还需要支出酒给葱户。

在榆林窟第3窟的踏椎图中,就有用大盆装着葫芦的画面。根据资料记载,当时已经有油料、调料、香料等做饭必不可少的原料,烹饪蔬菜想必已经在当时人们的饮食结构中已经很成熟了。

榆林窟第3窟的踏椎图

不难看出,当时的敦煌不仅商贾云集,也成了饮食文化交流的中转站。

如今,当我们在河西乃至西部的某个地方津津有味地品尝的当地特色美食,或许就是千年以前当地人的日常饭食。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