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关山月》的主旨
李白《关山月》的主旨
《关山月》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边塞诗,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和征人思乡之情的抒发,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悲悯。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气势、苍茫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了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古乐府《关山月》传统的主题就是写征戍或远别之苦。
李白此诗即叹息前方战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诗一开始以天山明月出没于苍茫云海起兴,由万里长风把人们带到遥远的边塞,接着写征战的激烈和战争的严酷。然后写戍客思归,闺妇怀远。后四句,和他在《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有异曲同工之妙。诗的主题是反战,表现了诗人对征戍战士及其家属的无限同情。全诗气势雄浑,意境苍茫、悲慨,感人至深。
关山月赏析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