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什么情况适合“正骨”?
【科普】什么情况适合“正骨”?
正骨,这项流传千年的传统疗法,究竟在哪些情况下最为适用?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正骨的作用范围,从急性扭伤到慢性疼痛,再到与肌骨无关的脏腑功能问题,带您全面了解正骨的科学原理与实际应用。
正骨手法已经流传了上千年,属于推拿手法的一种。其流派也很多,如锤正技术、挫骨缝技术等,治疗范围都集中在躯干或四肢的疼痛性疾病。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对人体解剖、生物力学等的深入研究,正骨的作用被发现远大于我们熟知的伤科范围。下面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急性扭伤
我们认知的扭伤是一个筋骨拉伤的过程,这种情况需要正骨吗?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个关节结构。
图片中箭头所指是一个半月板状结构,存在于每一个脊柱小关节内,是我们脊柱关节特有的结构。其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血管和脂肪。正是它与关节囊的相互配合,保证了脊柱关节的封闭性和灵活性。如在扭伤腰、落枕或岔气等情况下不慎出现了脊柱的扭伤,这些结构就容易卡压在关节面之间,导致关节的交锁。
由于半月板状小体中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受到刺激时,会迅速产生水肿疼痛,并且引起周围肌肉的保护性痉挛,痉挛的肌肉进一步阻碍血液的流通,这样就形成了疼痛和炎症的恶性循环。
治疗过程中,合理运用正骨技术可将关节交锁的情况理顺,再配合推拿手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四肢关节的急性扭伤,举个例子:
图中是崴脚最常见的扭伤方向。
由于距腓前韧带的快速牵拉,外踝常常会被拉向前下方,造成远端胫腓关节的错位,如出现这种情况不及时将腓骨归位的话,会很大程度地影响踝关节的活动度。损伤的韧带,也将失去最佳的附着位置。这也是很多踝扭伤迟迟不好的原因之一。
膝关节扭伤会出现膝关节交锁,老年人膝关节交锁也非常常见。退变的膝关节内的骨刺或者撕脱下的半月板碎片,都有可能滑进关节面之间,造成关节的交锁。发生时关节会有剧烈的疼痛,无法屈伸,行走困难。此时如能将游离体引导出来,疼痛就能迅速缓解。
体态问题造成的慢性疼痛
现代人的生活常常是单一重复的状态,包括学习、工作和休息,常常数小时保持一个体位,喜欢翘二郎腿、弯腰弓背或是头颈前伸等等。这种情况会让个别关节长时间受力,增加其损伤的风险,进而产生疼痛。
由于重力的存在,人体直立时必须将重心调整到合适位置,如果一个关节不够灵活,无法满足活动度的需求时,相邻的关节就会进行反方向的代偿。
例如当一侧的髂骨前悬时,会造成功能性的长短腿,为了达到身体平衡,上方的脊柱就会侧弯,长此以往,在这个链条中的任何一节都有可能产生疼痛。
再举一个例子,长时间的头部前伸,下颈段和上胸段的脊柱关节会失去伸展的能力,颈根部就会形成著名的“富贵包”。
不仅如此,在颈前部软组织的牵拉下,人更容易形成张口呼吸的习惯,造成牙齿排列异常、颞下颌关节炎等。
要改善这些问题,将错位的关节回正是第一步,就像建筑物,保证立柱和大梁的合适位置是最基本的,其次为了能完成各种动作,关节的灵活性也非常重要。
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无法始终维持良好的体态,专业知识也缺乏,所以定期请专业人士进行评估和调整十分重要。
在调整过程中,对关节的良性刺激,能够促进本体感受器的功能, 也可以为患者平日的自我调节提供参考。
当然,正骨也不能太过频繁,容易造成关节稳定性的减弱。建议,存在不良体态问题但无急性疼痛的患者,譬如:高低肩、骨盆前倾、功能性脊柱侧弯、圆肩、长短腿、驼背、富贵包等,二到四周全面调整一次即可。
与肌骨无关的脏腑功能问题
脊柱及其周边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复合体。脊柱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悬吊在上面,再加上对内脏起着调控作用的交感神经干紧贴着脊柱前方,因此脊柱的错位也会影响到内脏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