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婚嫁传统中黄金首饰的地位与发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婚嫁传统中黄金首饰的地位与发展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xueshut.com/gymeishu/151635.html

婚嫁传统中黄金首饰的地位与发展

自古以来,黄金首饰就是中国婚嫁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黄金首饰的制作工艺、图案、款式也发生着变化。现如今中国传统的婚嫁习俗越来越淡化,西化却逐渐流行,黄金首饰大多造型单一、缺乏时尚感和文化创新,而消费者却日益注重黄金首饰的流行元素及其附加文化价值,个性定制的需求热度逐渐增加。面对多元文化的介入和日渐年轻化的市场,我国的珠宝品牌如何在保留和发展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婚俗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艺水平和设计审美,挖掘更多中国文化的精髓,找到婚嫁黄金首饰市场的未来方向,通过对中国婚嫁传统中黄金首饰的发展和文化的分析,作者给出了建议。

婚嫁习俗是人们在婚嫁时形成的文化现象,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婚嫁首饰作为其中重要的部分,不仅是消费品、装饰品,更是文化的载体、情感的寄托。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婚嫁首饰品种和款式的选择也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品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而黄金因其经济价值和富贵象征,在婚嫁首饰中始终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国传统的婚嫁习俗已经越来越被淡化,西化的礼仪却逐渐流行,如何保留婚俗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当下面临的巨大挑战。因为,黄金首饰不仅是一个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也是文化思想传承创新的缩影。

婚嫁传统的发展

婚嫁传统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的重要部分,具有两大特点:一、广泛性,属于广大群众,在群众中创造、运用;二、传承性,每种民俗传统都是人们约定成俗、代代相传的长期性产物。婚嫁传统由于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传承运用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重复的,而是会逐渐出现一些演变。我国古人很早就注重婚嫁礼仪,华夏婚礼相传始于伏羲时代,当时订婚以偭皮(成对的鹿皮)为礼,据《白虎通嫁娶篇》记载,“纳征玄缧、束帛、俩皮、玄三天法,缕二法地也。阳奇阴偶明阳道之大也”。到了周代,开始出现“六礼”。所谓“六礼”,就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这六个礼节。我国婚礼传统基本是以“六礼”为核心框架形成的,不同时期礼节的名称和繁简程度有所不同,不同地区则在其中加入了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婚嫁传统之所以能延续,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嫁娶之事的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是礼仪之邦,通过这种民俗传统的仪式宣告新人进入人生新阶段,并寄托亲朋的祝福。

婚嫁传统中黄金首饰的地位

黄金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具有崇高地位,“金玉满堂”、“金玉良缘”等表达美好寓意的成语都体现了国人对于黄金的喜爱。黄金使用和买卖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为婚嫁准备黄金首饰的传统更是自古有之。《尚书·禹贡》记载“厥贡惟金三品”,就告诉人们早在公元前 2070 年,淮河之地进贡的金就分为三等,其中最上等的当属黄金。到唐朝,黄金首饰的发展在婚嫁中的作用达到高峰。《梦梁录·嫁娶》篇中记载:如果是富裕的家庭,聘礼必须有“珠翠、首饰、金器”等;如果是士宦家庭,聘礼要有“珠翠团冠、四时冠花、珠翠排环等首饰”。时至近代,京津一带仍讲究聘礼中有“八大金”:金钏(镯)、金钗、金戒指、金耳环、金簪、金头花、金项链、金肚兜钩等。

据中国黄金协会统计,2018年上半年,我国黄金首饰实际消费量351.84吨,同比增长6.37%,黄金首饰消费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其中黄金首饰“三金”(戒指、项链、手镯)是婚嫁首饰的主要消费对象。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80、90后成为婚嫁市场的主要消费力量,消费者对首饰的文化承载和装饰审美等功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形成了新时代的婚嫁黄金首饰文化。

婚嫁传统中黄金首饰的发展

中国传统珠宝首饰的制作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是几千年来艺术大师和手工匠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独特载体。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婚嫁传统不断发生着演变,黄金首饰也随之经历了工艺、款式、图案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

黄金首饰的工艺发展

花丝工艺

中国传统花丝工艺在古代被广泛用于金银首饰及精致陈设摆件的加工制作,在明清两代被尊为宫廷艺术,是我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工艺形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丝工艺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等传统技法。镶嵌以挫、锼、捶、闷、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瓜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花丝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唐代,明清时期成熟兴盛。明代对宝石的大量运用及宝石镶嵌工艺的完善,改变了中华民族传统首饰重纹饰轻宝石的传统。

以花丝镶嵌技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首饰设计制作工艺,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达,也体现了手工匠人们的高超技艺。但是,这种类型的工艺也有其弊端。在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古代,制作这类黄金首饰的材料极其珍贵,集中于少数贵族和皇家手中,而且由于工艺精细,匠人学习以师徒传带的形式,培养周期较长,制作过程也需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这些手艺匠人几乎只为上层阶级的少数人服务。

3D硬金技术

3D硬金的“3D”是three-dimensional的缩写,意思是三维图形。“3D硬金”饰品,是打破传统工艺制造的一种新型产品,主要以“电铸”模式生产而成。它主要通过对电铸液中的黄金含量、PH值、温度等条件进行改良,大大提升了黄金的硬度及耐磨性,立体感更强,质感也有了区分,从而解决了现有电铸工艺制作黄金饰品硬度较差不便佩戴及触摸的不足。

3D硬金技术在保证黄金纯度的前提下,增强了黄金的可塑性、实用性。模式化的批量生产缩短了加工时间、降低了制作成本,但是生产者大多只以此追求“体积大、重量轻”,导致首饰样式的单一化、重复化,艺术欣赏和文化价值有所减弱。

黄金首饰图案款式的演变

黄金首饰的款式

(1)凤冠

凤冠霞帔是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饰,其中凤冠的样式更是婚嫁首饰中的重头戏。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此更显雍容华贵之美。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明神宗万历帝定陵出土的凤冠共有四顶,分别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四顶凤冠制作方法大致相同,图案造型奇巧、制作精美,并饰有大量的珍珠宝石。


图1 左:九龙九凤冠;右:九龙九凤冠局部

(2)头面首饰

传统的一套婚嫁首饰中,除了凤冠这一重点,也常搭配有其他头面首饰,与凤冠交相呼应。宋代女性的头面首饰可由江苏南京幕府山宋墓以及湖南临湘陆城南宋一号墓出土的黄金首饰为代表,有头簪、披坠、钗、步摇等。

(3)身体佩戴首饰

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和穿衣风格的简化,日常佩戴黄金头饰较为少见,以戒指、手镯等身体佩戴首饰居多。在福建闽南、广东顺德等地区,女方父母和亲戚会在新娘出嫁时送上黄金,作为“黄金礼”表达自己的祝福。女性在出嫁时则佩戴所有这些黄金首饰,双手戴满戒指、手镯成串挂在脖子或戴在双臂上等现象非常常见,也被媒体称为“黄金新娘”。“黄金礼”在婚嫁传统中,除了表达亲人的祝福,同时也是给予新人的资金支持,特别是新娘未来生活的保障,也象征女方希望在夫家能赢得更高的地位。有人认为这是传统的延续,也是家庭对女性地位的重视;有人认为大量的黄金首饰华而不实,没有实际意义,甚至就是通过婚嫁炫富的不良风气。

黄金首饰的图案

首饰图案题材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风俗、宗教等各个方面,通过拟音、比喻、双关等手法创造了一系列寓意深远的图案。婚俗文化和吉祥图案这两种超越语言文字和地域限制的文化载体,生动直观地传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婚嫁中的黄金首饰图案,更是寄托了对新人的美好祝福,是一个时期思想文化风貌的集中体现。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随着社会发展、文化交融,出现了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格局。虽然中国各地婚俗传统千差万别,但是很多图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形成共识,保留在各地的婚嫁传统中。随着近年来文化交流的加速发展、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大量文化创新、个性定制图案更是丰富了传统市场。

传统吉祥纹样

红色的“囍”是婚嫁传统中最具标志性的符号。“囍”从组成上是两个“喜”字,似一对新人并肩而立、成双成对,又谓之喜上加喜。象形兼表义,表义兼表音,看上去简练生动,协调美观,且寓意深刻,具有祝福婚姻美满、囍人同心、白头偕老的美好意义。这一元素被大量运用于婚嫁首饰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作为男性的形象代表,“凤”作为女性的形象代表,“龙凤呈祥”这一图案向我们展示了二者相得益彰的效果。同时,龙凤图案也寓意夫妻和睦、家庭美满。以龙、凤为主题的黄金首饰在婚嫁首饰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

婚庆九宝是结合中国传统婚庆习俗中送嫁或迎娶的礼仪,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从中提炼出九个最具代表性物件而设计的九件配饰,包括梳子、如意秤、算盘、绣花鞋、镜子、剪刀、压钱箱、尺子、都斗,寓意长长久久。周大福、周大生、潮宏基等品牌都针对此元素设计过相关产品。

婚嫁文化中的传统图案还有很多,如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白头偕老的鸳鸯等,大多是人们借用自然界事物来进行比喻,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这些图案代代相传被保留下来,生动反映了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与个性定制图案

在新思潮、新科技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继承传统和创新多变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无数珠宝首饰设计者不断探索的目标。特别是消费者主要群体已经越来越趋于年轻化,针对这个群体紧跟流行和突出个性的特点,各大珠宝制造商推出了一系列包涵文化创新元素的首饰。

故宫文化珠宝系列是周大福在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之际推出的,该系列传承故宫皇家的技艺与仪轨,每一件臻品均由北京故宫文化服务中心出具收藏证书。鸾凤和鸣黄金首饰是故宫系列的代表作之一,用足金描绘出鸾凤和鸣的形态,也寓意爱情圆满。黄金首饰搭配时下流行的中式婚礼褂裙,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韵味和审美。去年年末,周大福推出的 “传承”系列,以传统的古法浇铸倒膜工艺为卖点,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工艺之精华,又展示了当代首饰时尚之美。为了满足大家个性化的定制需求,越来越多的品牌也设计了可以添加转运珠的黄金版“潘多拉”手镯,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添加3D黄金串珠。

总 结

当前婚嫁传统中的黄金首饰现状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金一直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在封建社会和战争年代,黄金材料和制作工艺只能集中在统治阶级手中。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黄金交易市场走向社会,黄金首饰更是成为大众民间的重要消费需求。在黄金首饰逐渐普及的过程中,黄金首饰文化也随之不断改变,有些已经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经过时间的冲刷成为刻在民族心头闪光的记忆,沉淀为婚嫁传统习俗流传至今。一直具有重要地位的黄金首饰,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品的使用功能,对黄金首饰的制作更是精益求精,提出了更多的审美和文化需求。这种需求促进了黄金首饰制作行业的进步,其中花丝工艺则是中国匠人精神的典范。但在过去漫长的时代,由于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少数统治者手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传统黄金制作工艺几乎仅服务于皇室或富贵人家。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很多行业取得颠覆性的发展,首饰制作行业也加入了大量的科学技术辅助,3D硬金产品改善了黄金硬度低、难以精致造型的缺点。同时,黄金首饰生产方式采取模具化量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打破了黄金集中在少数统治阶级的壁垒,进入大众消费者的生活。但是,由于厂家一味追求“体量更大、克重更小”来迎合消费者,在题材图案的创新设计上投入过少,也缺乏较好的推广宣传。因此,在日渐年轻化的市场环境下,黄金首饰大多造型简单且款式单一、缺乏时尚感和文化审美。

对于婚嫁黄金首饰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婚嫁首饰是具有纪念性的首饰,用以记录人生重要的事件,将这种情感加以物化,成为某种形式的载体。随着珠宝品种逐渐丰富、科技和多元文化的介入,婚嫁首饰的纪念性功能有更多发挥空间。特别是在年轻化的市场中,许多年轻人选择黄金饰品不仅因其财富价值,更侧重于其象征意义和个性特色。

首先,在图案设计上,对于传统的吉祥图案,不能简单照搬复制,而应适当将这些具象图案提炼成抽象的文化符号,这既体现古老文化又不失时尚感。个性定制和科技数字化元素等当下流行的珠宝设计手段,也可以加入到黄金首饰的创作中。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灵魂,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加深,代表了中国婚嫁传统的黄金首饰可以挖掘更多中国文化的精髓,向世界展示中国韵味。

其次,在婚嫁黄金首饰的推广上目前也缺乏强有力的文化宣传引导。购买婚嫁黄金首饰买的虽是物品,但人们不仅关注其使用功能和价格,更在意于其附加的文化价值。随着电影、电视、漫画等传播媒介的流行,其中的衍生品及明星效应又会给珠宝市场带来极大的盈利空间和丰富的审美导向。

婚嫁传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段缩影,黄金首饰则是其文化生活的一个载体。面对珠宝市场巨大的挑战,黄金首饰在保留传统经典的同时,还要注入新时代的文化创新,才能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找到更好的方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