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不能只是口頭說說──有效塑造孩子的好行為
教孩子,不能只是口頭說說──有效塑造孩子的好行為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生活日益繁忙,父母往往难以全程关注孩子,特别是当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后,亲子相处的时间逐渐减少。尽管如此,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有效的引导,他们可以帮助孩子提升自信心、安全感,也有助于孩子在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语提醒催促,易生误解冲突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人通常会通过口头提醒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比如告诉他们应该如何行事,或是指导、提醒和纠正他们的行为。很多时候,大人可能认为只要说了,孩子就应该能理解并照指示去做。但事实上,常常会发现孩子虽然理解并知道应该怎么做,却无法有效执行,或者执行的质量不如预期。
当看到这样的结果时,我们心中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浮现烦躁、困惑甚至是失望等情绪。在这种情绪下,也可能带着不耐烦的语气,提高音量大声提醒:“快一点”、“之前不是讲过了?”、“到底在干嘛?”甚至手插腰,或是双手抱胸地盯着孩子。
然而,对于一些内向、谨慎敏感,或正处于发展控制力阶段的孩子来说,这种口头指导可能不仅无效,还可能引起强烈的焦虑和挫折感。大人往往只看到“行为表象”或是“执行结果”,而忽略了孩子正在努力、但尚未成功的内心状态。更不用说当孩子出现挫折情绪时,大人看到孩子因为挫折情绪而产生的表情,容易解读为:“没做完还敢摆臭脸,这是什么态度?”这些情况也常常导致亲子冲突的发生。
这时候,鹰架理论可以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研究者指出,儿童的大脑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神经可塑性,不断链接与固化。因此,父母可以将自己的引导,看作是为孩子搭建一座鹰架,帮助他们建立起理解力、控制能力和专注力等技能。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依赖口头指导,更需要在了解可能的原因后,给予适时、适切的协助,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因此,最好不要被孩子的行为表象所误导,而是要多思考如何提供所需的支持和鹰架,以协助孩子克服困难,并建立自信和能力。
具体行动引|导,代替口语指示
手把手示范:通过实际动手示范来教导孩子,让他们从观察中学习。例如,父母想要孩子学习整理及打扫自己的房间,可以先展示如何正确地清理桌子、收拾物品,并和孩子讨论彼此所喜欢的收纳方式等。这样,孩子可以通过观察,从中学习适切的做法,也了解家长的具体期待。
手指指导:可以使用手指辅助指导,指引孩子可以进一步注意细节或步骤顺序。例如,在教孩子如何写字时,当观察到孩子有些分心、没有注意某些笔画细节时,父母可以即时用手指指向该注意的地方作为提醒,让孩子更容易恢复注意力,并继续投入于该完成的任务中。
视觉提示:可以利用视觉提示辅助学习,这种方法对于抽象思考能力较弱,或是注意力不好的孩子尤其有效。例如,在教孩子数学题目时,可以将运算步骤拆解,并以具体图像描绘呈现给孩子看;在学习知识、生活常识的时候,同样可以利用影片、图片等方式,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
用“我信息”表达,促进孩子合作
与孩子合作、塑造行为的过程中,关键是理解孩子内在的想法和感受。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当大人只看到孩子行为的表面现象,并根据结果做出反应时,往往会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这样的反应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进而阻碍了合作的可能性。因此,我们需要学会不急于对孩子的言语做出反应,而是多猜测他们真正的需求。
作为大人,我们有责任通过精确的表达方式来提醒,而不是指责孩子。举例来说,当父母看到孩子没有复习功课时,直觉反应可能是“你玩太久了!什么时候才要复习功课?”这样的质问方式,只会造成孩子的焦虑与困惑,无法达到沟通的目的。父母可以使用“我信息”来表达:“下星期就是期中考了,我觉得替你紧张及担心,因为我不知道你准备了多少。”
所谓“我信息”的意思,就是先描述客观事实,然后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说明造成这种感受的原因。这样的沟通方式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更能够帮助孩子清楚理解,并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促进更深层次的沟通和合作。
懂得孩子需求,给予适当指导
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沟通方式,父母可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不仅仅是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而是在理解他们的需求和背后的原因后,给予适时的支持和指导。就像教练一样,我们引导孩子学习调整行为,同时与他们一起享受彼此的成长进步,让亲子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