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不再无忌,如何阻止孩子语言的恶化?
童言不再无忌,如何阻止孩子语言的恶化?
当前,孩子在学校和生活中使用脏话的现象极为普遍,且趋向低龄化。一些小学生甚至在一二年级就出现了说脏话的行为,这引起了教育界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所谓脏话,从广义上讲是指所有不得体的话,从狭义上讲是指骂人的话。在过去,孩子说脏话大概率会受到严厉的批评,而如今,随着价值观的多元化,孩子语言行为刁钻化也变得司空见惯,说脏话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孩子飙脏话,缘何口无遮拦?
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张立平认为,尽管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但从总体上说,孩子说脏话的现象比较普遍,并且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
小学生说脏话,背后反应出的是他们在语言表达和情绪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一方面,孩子可能会因为不当的语言表达引发同伴冲突,进而影响在校期间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觉得说脏话好玩,却不知道其中包含的歧视、侮辱等含义,也会树立起不良的社会价值观,有损社会尊重和包容。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于晓冰发现,学生说脏话的情况逐年增加。这一方面是受到当代社会文化趋势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学校规模、招生人数的扩大有关。
于老师感叹:“脏话反映了孩子在三观确立过程中的摇摆状态,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同时,他也发现,中小学生的语言体系呈现出成人化、社会化倾向。孩子们在日常相处过程中相互影响,在有意或无意间,脏话便脱口而出。
那么,孩子说脏话的行为低龄化,受到了哪些因素的驱动呢?
张立平教授认为,从心理生理机制来看,大脑中有一部分边缘系统,用于储存记忆和情绪,在一定的诱因和刺激下,就会产生说脏话的冲动。同时有研究表明,说脏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体的疼痛感,释放不良情绪。
从文化背景来看,脏话几乎是一种世井文化、通俗文化,其传播者、受众都十分广泛,对小学生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孩子说脏话可能只是出于简单模仿或从众心理,并不懂得脏话所代表的含义,因此说脏话时心理负担较低。
从传播动力来看,说脏话与小学生在网络上的活跃度和现实群体中的关注度有关。说脏话既是在表达对父母和老师教育的逆反心理,也是在追求网络游戏世界的强烈认同感。通过说脏话,孩子能够在亚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和同辈认同。
此外,喜欢说脏话的亲属、突破底线的网络短视频,以及文学作品中的脏话,都可能导致孩子的不良语言行为。
不同年龄阶段,脏话的含义不同
中国心理学会科普讲师方玲指出,孩子说脏话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孩子三岁到四岁的时候,在发展心理学上被称为诅咒敏感期,处在这一阶段的孩子接触到脏话,或者骂人、诅咒人的话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并且不分场合地使用。
在语言学习初期,孩子对脏话十分敏感,认为脏话很有趣、有力量,就会经常性使用,而且父母越是禁止,孩子越是想说。
第二个阶段是孩子五六岁到上小学的时期,他们已经明白说脏话是骂人或诅咒的行为。但是,由于孩子缺乏情绪管理能力,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情绪,就会通过说脏话这种具有张力的语言体系,来表达愤怒和委屈的感受。
通过说脏话,孩子能够在不发动危险或潜在代价高昂的身体冲突的情况下,起到攻击他人的作用,因而脏话也变成了一种可被接受的负面情绪表达。
第三个阶段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认为说脏话很炫、很酷,也很独特,既是表达自我的渠道,也是人际关系的粘合剂。
如果一些孩子完全不说脏话,就可能会被其他同学有意无意地隔离、边缘化。因此,为了寻求同伴的理解和支持,很多孩子也会用说脏话的方式融入团体。
在《拉扯大的孩子》一书中,作者安超认为,孩子们之间存在一个暗语系统,会接纳说相同话语的人,同时排斥其他人。
无独有偶,英国学者威利斯在《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中说,孩子中的亚群体存在共同的行为和语言,这是他们辨别同类的一种方式。
从家庭到学校,如何制止孩子说脏话?
张立平教授认为,面对孩子说脏话的行为,父母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自然消退。父母可以采取漠视、不关心的态度,两三个月后,孩子对说脏话的兴趣逐渐减轻,脏话就会自然而然停止。
第二种是强化,包括惩罚与奖励。孩子在三岁之前通常比较害怕惩罚,因此父母可以用负强化的方式制止孩子说脏话。三岁之后,如果孩子一段时间不说脏话,父母可以对孩子进行奖励,形成正向的强化。
具体到家庭环境中,父母一方面应该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改善孩子说脏话的语言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与孩子的沟通,引导孩子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情绪,创造和谐、尊重、关爱的家庭氛围。
如果父母自身能够做到待人接物彬彬有礼,那么孩子也会习得文明的语言和行为,屏蔽身边的脏话;如果父母经常与他人争执,一言不合就恶语相向,孩子也会养成说脏话的习惯。
于晓冰老师说:“父母是孩子的范本,父母能做到什么程度,孩子才会达到什么高度。父母要求孩子去做,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关键在于父母自己做到了没有。”
此外,当孩子说脏话的时候,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使用一些替代性的词语,比如用“请你离开”替代“滚”,让孩子获得更丰富的语言感知和体验。
与家庭环境相比,学校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老师与学生是一对多的关系,因而可以运用集体舆论的力量,纠正孩子说脏话的不良行为。
比如说,老师可以制定一个班级规则,让说脏话的学生受到惩罚,并且设有监督机制,使班级舆论对脏话形成批判的态度。
具体的惩罚措施包括口头批评、暂停孩子的游戏活动等,让孩子意识到说脏话的行为在集体中是不被认可的。
如今,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接近于陌生人的社会状态。面对熟悉的人时,孩子说脏话可能会有所收敛,而面对陌生人时,孩子会无视周围人的态度,肆无忌惮地说脏话。
因此,处在大学校里的小班级更应发挥有效的管理作用,以优良的班风塑造积极的校园人文环境。
网络与社会环境,成为滋生脏话的温床
方玲老师认为,学校和家庭环境相对比较可控,通过老师和父母的努力和尝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孩子说脏话的行为。但与之相对应的是,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可控性。
越是低俗的语言,越容易获得传播,越会受到人们的认同。孩子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对语言得体性的考虑存在不足,如果缺乏良好的辨别能力、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就可能会迷失在各色各样的信息中。
此外,网络环境具有匿名性,被追责的概率较低,因此孩子也会放松自己对语言使用的约束。
为此,张立平教授提出,父母和老师应该有意识地提升孩子的信息素养,增强孩子对网络语言的辨别能力,尽可能地过滤有害信息,保护自己的言行。
在生活中,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结合起来,养成由内而外的自律习惯,避免使用不当言辞,形成相对端正的言行举止。
于晓冰老师在观察中发现,孩子所说的脏话、粗话,流行趋势层出不穷的,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迭代和更新,让老师们感到“防不胜防”。
为此,于老师建议班主任主动组织班级交流,让脏话暴露在阳光之下,引导同学们打开心扉,讲述自己的认识与想法,形成同伴之间互相教育的良好效应。
《论语》有言,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商纣王的无道,不像现在流传得那么严重。所以君子忌讳身染污行,因为一沾污行,天下的坏事就都归集到他身上去了。
老师也可以借用这样的历史故事给学生讲道理,如果学生是“甘居下流”之人,可能会在老师和同学们心中留下负面的印象,进而遇到更多委屈和冤枉的事。
因此,说脏话不仅是在攻击别人,更是在伤害自己。正确使用语言的目的是赋予自己一个良性的定位,让自己更好地成长。
文明的语言,塑造社会的和谐未来
从个人层面来看,说脏话会唤醒负向的情绪,进而引发负向行为,以及更多不可控的事件。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看,谁又能通过一个个满嘴跑火车、飙脏话的青少年身上,看到这个国家和民族强有力的未来呢?
因此,我们亟需用正向、积极的语言环境,替代消极、不得体的语言环境,在中小学生中推广文明语言。
脏话问题并不是纯粹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系统问题,老师和家长所能做的,是在教育的范畴内,对学生进行纠偏,而改善滋生脏话的土壤和气候,则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同时,说脏话也不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更代表了一定的文化和价值观,反应出社会的文明程度,这要求身处其中的每个人,以和谐社会的建立为目标,改善语言习惯,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具体到孩子身上,说脏话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孩子的心理特征,需要父母充分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在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
让孩子在对语言的感知和经历中,主动使用积极正向的语言,感受语言真正的魅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