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8.7高赞,用这本书重新养一遍自己!给自己,也给你爱的人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8.7高赞,用这本书重新养一遍自己!给自己,也给你爱的人看!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75575058_121124330

春天是各种心理问题高发的季节。
今天要为你推荐的这位作者,却有种让人如沐春风的能力,她会深入你的内心,用最体贴的方式为你注入一股前所未有的暖流。
她就是百万畅销书作家、心理治疗师——菲利帕·佩里
菲利帕·佩里和她的爱猫“尊敬的凯文”
她的另外两部作品——《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沙发心理学》,都被读者在豆瓣上打出了8.7的高分。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堪称菲利帕·佩里的代表作,不仅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全球销量已经突破百万册,更是看哭了不少国内读者:
看这本书哭了很多次,它像一面毫不留情的镜子,从中看到自己为人女与为人母时犯过的种种错误。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如果我小时候就读过这本书,也许命运都会改变。
今天要为你推荐的是菲利帕·佩里的新书,某种程度上,你可以把它堪称是《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的姊妹篇——《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延续了《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对童年的深入探讨,但此次的焦点,巧妙地转移到了成年个体的内心世界。
菲利帕·佩里在此作中深情地揭示,我们如何用成年的智慧与力量,去温暖并重新滋养那个曾经受伤的小孩。
这本书的文字仿佛拥有魔力,让人在阅读中不禁潸然泪下。你会惊奇地发现,竟有人如此精准地触摸到你内心深处那份隐秘而脆弱的情感,并温柔地告诉你,那并不是错误,而是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的情感角落。幸运的是,我们并不孤单,可以一起面对,一同疗愈……
这本书极有可能成为你生命中一道重要的转折点,正如书名所寓意的那样,它值得你分享给每一个你深爱的人,当然,也包括那个最需要爱与理解的自己。
停止评判,学会承认自己的脆弱
在多年的心理治疗实践中,菲利帕·佩里发现,当人们首次踏入心理治疗室时,他们往往更热衷于谈论他人,因为大多数人深信自己的问题根源在于外部,是由他人所引发。
然而,菲利帕·佩里总是耐心地指出,尽管我们无法左右他人的行为和态度,但我们完全有能力主宰自己。
事实上,我们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重塑自己的反应模式,调整自己的信念体系,改变习惯性的反应,以及对事物重要性的评估。
当然,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的沉淀,新习惯的养成也非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愿意迈出那一小步,尝试做出改变,便是向更好的自己迈进。
实际上,我们对生活的掌控力远超我们的想象。我们可以主导自己的想法,甚至决定这些想法的走向。即便在最迷茫无助的时刻,我们依然能够选择以何种方式思考,如何“调控”自己的身体,以及怎样与他人互动。
有时,我们可能会陷入无意义的追问,如“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某人会选择离开我?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为什么我总感到如此不快?这是因为我们作为人类,天生就是意义的探寻者,渴望从生活的点滴中找到答案。然而,当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时,这种追问往往只会加重我们的心理负担。
遗憾的是,过度追问“为什么”并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帮助。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学习“如何做”。
因此,《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部指导我们如何面对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实用手册
菲利帕·佩里深知,生活中有些影响我们的因素,其运作机制或许并不一目了然,但一旦我们洞察其背后的原理,便能从中获益良多。
我们时常不自觉地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我在人际交往方面颇为笨拙”,“我作为朋友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我智商平平”,“我性格偏于内向”。你是否也曾听过或说过类似的话语?
然而,这样的自我评价真的有必要吗?诚然,每个人都会犯错,但这些错误并不能成为定义我们的全部。错误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在犯错与反思中不断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渴望和需要的是什么,因此即使实现了某个目标,也可能发现它并非我们心中所愿。此时,重要的是及时纠正方向,从经验中汲取智慧,并做出新的选择。
每个决策都有其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能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在最终的定论之前,任何决策都不过是暂时的正确。
这个过程充满了尝试、探索与更新。我们无需因一时的失误而对自己加以苛责,如同法官在法庭上对自己宣判一般,这种自我否定既无益于自身,也无益于他人。
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摒弃无谓的评判。
事实上,每个人都一样,都有脆弱的一面。学会接纳并承认这份脆弱,远比戴上假装坚强的面具更能展现我们真正的力量。

童年经历带来的“熟悉感”
并不意味着就是正确的
在上一本书——《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中,菲利帕曾经提出过童年经历对一个人成年后的影响。
她说,如果不反思自己是如何成长的,有一天你会赫然发现,那些童年经历会冷不防地跳出来,给你一记回马枪
菲利帕·佩里将“关系的链接”放在《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的开篇第一章,她认为,“关系”——与家庭、与他人或是任何事物建立关系,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但在一类关系建立的过程中,童年的经历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误导——亲密关系。
菲利帕说,童年时寻求爱的方式以及父母对此的回应,为我们成年后建立亲密关系奠定了基础。我们总是想寻找能带给我们和当年的照顾者在一起时的那种感觉的伴侣。
人们常说爱的感觉就像“回家”一样,回到我们熟悉的地方。那种熟悉感很难用语言表达,却会给我们造成困扰,让我们以为这种感觉就是对的。
有一天,当我们遇到能带来这种感觉的人时,立刻就会与之碰撞出爱的火花,因为我们误以为熟悉的感觉就等于美好的化学反应。
菲利帕收到过这样一封女士的来信,她和男朋友相处了三年,感情一直很稳定,但在男朋友求婚之后,关系就越来越冷淡:
我约他一起去做情感咨询,但无济于事。
和咨询师面谈的时候,他说的一些话到今天仍然刺痛我。比如,他说和我相处就像面对一个哭闹的孩子,让他很想逃离。
这位男朋友,其实就是心理治疗中常会提到的“回避型依恋”,这意味着他不喜欢和别人过于亲密—他可能以为自己喜欢,但实际上他并不喜欢。回避型依恋的人害怕承诺,一旦需要他做出承诺,他就会开始逃避这段关系。
这种依恋模式的形成,往往深深植根于个体的童年经历和家庭氛围之中。在婴儿期,原本是孩子与母亲建立情感联系的关键时期,但倘若婴儿的合理需求未能得到母亲的及时回应,甚至遭到忽视,婴儿便会从最初的积极表达需求,逐渐转变为放弃表达,进而与母亲产生情感上的疏离。
若父母或主要抚养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乏情感上的支持与表达,孩子会潜意识地形成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即选择不再依赖他人。这种在幼年时期看似自我保护的行为模式,随着个体的成长,却逐渐演变成了阻碍其建立亲密关系的障碍,甚至成为一种自我伤害的行为。这种伤害并非外在施加,而是由个体的内在情感机制和思维方式所造成的。
与此同时,写信的女士有可能是心理治疗师所说的不安全依恋模式中的“焦虑型依恋”。
这种类型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的主要情感之一就是“渴望”——小时候,他们渴望父母的关注;成年后,他们把渴望当作爱来体验,因为这让他们产生了熟悉的感觉:早期的照顾者点燃了他们的渴望,却没有提供安全感。
焦虑型依恋的人总是忧心忡忡,他们的内心住着一个婴儿或蹒跚学步的孩子,不断地在渴望,可是回应他们的人忽冷忽热,他们的心情就跟着起起伏伏,于是更加深了他们的渴望。
焦虑型的人通常会被回避型伴侣吸引,因为回避型伴侣总是逃避承诺,这就为焦虑型的人提供了渴望连接、渴望被爱的机会,就像童年早期对照顾者的那种无意识的渴望一样。
焦虑型的人渴望伴侣的承诺,会因为没有得到回应而紧张不安,回避型伴侣越逃避,他们的渴望就越深,投入的就越多,从而形成一种追与逃的关系模式
所以,一个不能承诺天长地久的人,反而会点燃焦虑型的人的激情。对他们来说,爱情令人上瘾之处就是这种不确定的情感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依恋风格,因为我们与他人形成连接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而且我们也不可能永远保持一种风格不变,不过,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你就可以选择摆脱它的影响。

如果你也面临同样的处境,菲利帕的建议是,回忆一下你对早期照顾者的依恋模式,看看你现在的人际关系是如何触发你过去的记忆的:
你必须很努力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吗?你欣赏的老师从来没有赞美过你吗?你是否经迷恋过不可能跟你在一起的人,比如对方对你没感觉或者已婚?
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了无望之爱的模式,那就认真审视一下你的渴望。当你深陷其中时,你渴望的其实就是自己。向后退一步,用客观的心态看待你的渴望,你会发现你喜欢的类型并不是你真正喜欢的。
你的伴侣不应该是那种让你永远处于不确定状态的回避型的人,而应该是一个可信赖的、可靠的、实实在在属于你的人。这种人就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安全型依恋”。
你可能不会对他一见钟情,因为他不像回避型的人能带给你那种熟悉的感觉,但他情绪稳定,踏实可靠,和他相处,你不会立刻到达情感巅峰,但同时也不会跌入谷底。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会变得更加熟悉彼此,从相互陪伴中获得细水长流的满足感,慢慢地一起进入恒定、持久的情感状态,而不是只能依靠间歇性的情感强化带来短暂的兴奋。
探索自己,才是“爱”的开始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这一书名,或许会让人误以为它仅仅指向单向的传递,但实际上,菲利帕·佩里为我们揭示了更深的内涵。关系的建立并非一人之力所能及,它需要的是双方的交流与探讨。我们的成长与改变,不仅仅是完善自我,更是学会去适应那些我们深爱的人,甚至是那些与我们观点相左的人。
同时,我们的转变也会如涟漪般扩散,影响到周围的人。当我们找到内心的满足与平衡,那些深爱我们的人,也往往会因此感受到同样的喜悦与和谐。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实际上也在悄无声息地塑造着我们与他人的交往模式。尽管我们可能试图影响他人,但每个人终究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真正有能力、也最应该去影响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通过自我成长与提升,我们不仅能够改善与自身的关系,也能在无形中促进与他人的和谐共处。
我们无法控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也改变不了被亲近的人背叛的事实。生老病死,天灾人祸,一切都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但我们始终有能力控制的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选择如何照顾自己的身体,选择内心对话的方式,选择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当下做出反应、如何表达和回应。
在《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中,菲利帕不仅陈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伴随而来的方方面面困难:如何融入一段关系、如何处理各种冲突、如何让自己获得内心的安宁……
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一生中没有一段关系是一帆风顺的,任何实实在在的关系都会出现你必须处理的分歧。我们都需要关系,尽管维护关系并不容易。
我们可以把别人的反应当作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看到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认知。
我们如果不学会处理差异,就会要么一直和人对抗,要么失去自我,不断被他人消耗。
在我们的人生中,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中讲变化的内容能帮助你在变化出现的时候做好准备。虽然我们不可能一直都快乐,但如果我们允许自己感受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就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些满足感。
现在流行一种做法,就是给自己的某种行为模式或心理状况归类,比如“我是某某型依恋”,或者“我的内在童年创伤类型是某某某”。
人们急于剖析自己,把这些术语当作自己的标签,不再花时间探索自我,在菲利帕·佩里看来,这样做是很危险的,也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们要从各个层面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有时找到问题的原因并做出诊断是有用的,但有时这是一种自我设限。
读完《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注意到,作者在收到各种咨询的时候没有马上给出诊断,请你也不要在读完这本书以后立刻对自己做出诊断
要更加了解自我,更好地应对生活,并不意味着时时刻刻都要进行内省,这样做是对我们的感受以及我们对他人的影响负责。
如果你的内省让你变得更加偏执,更喜欢评判别人,比以前更孤立,那么它可能是有害的。如果内省给你带来更紧密的连接、更良好的沟通、更安稳和谐的生活,让你觉得和别人更亲近,那么请坚持下去。
自我关怀很重要,它不是自私或自我放纵,它可以帮助你消除所有与他人亲近的障碍。
我们都在不断进步,永远不会停止改变。多学习一些心理学理论,看看在哪些特定时刻可以应用到自己身上。
在上一本书《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的后记中,菲利帕·佩里说“原谅自己并意识到我们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可以让亲子关系更美好、更牢固”。
在最新的这本《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中,她想说,“原谅自己的错误,也原谅别人的错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