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高校专业调整的底层逻辑
读懂高校专业调整的底层逻辑
近年来,高校本科专业的优化调整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从专业教育议题到公众讨论,这一变化反映了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本文将深入探讨高校专业调整的底层逻辑,分析其背后的动因、路径和未来发展方向。
优化调整本科专业已成为一个从专业教育议题扩展至公众讨论的社会话题。根据目前公布的信息和数据,最近一段时间高校本科专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大、规模广,每年新增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专业布点与撤销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布点几乎达到了“一进一出”的平衡状态。
显然,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里,本科专业的优化调整将更加注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在过去,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传授高深的专业知识,人才培养主要依赖于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
然而,随着国家进入创新驱动的新发展阶段,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等教育的功能逐渐转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适用性更强的人才支持。
因此,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战略考量和需求维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校的专业设置及其优化调整必须突破原有的知识体系逻辑,转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大循环,使国家战略需求融入高校自身发展的逻辑中,实现知识体系与战略需求的双重循环,从而增强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从现有实践来看,高校本科专业优化调整的路径表现为多种措施并举、分类施策的发展逻辑。
近期高校本科专业调整的整体趋势显示,新增设或撤销专业并非盲目决策,而是基于对外部人才需求和内部办学基础的综合分析,在需求与可行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一方面,积极引入外部资源,在有限的新领域探索新的办学机制;另一方面,努力达成内部共识,对现有的大部分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和交叉融合。
例如,为了满足新需求而设立的新专业,重点在于利用相关政策,在办学机制、资源投入、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全面探索,如产业学院的迅速崛起。
对于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则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有些需要更新知识模块,增加新的知识元素;有些则可能只需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如暂停本科招生,专注于研究生培养等。
在优化调整专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转变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尽管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通过不断优化调整专业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载体,可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专业目录的更新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因此,高校不仅要在专业设置上进行优化,还需在人才培养的实际内容上下功夫。比如,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更注重培养学生通用的知识和可迁移的能力,特别是学习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设计培养方案时,提高灵活性,尤其是在后半段课程安排中加入反映行业最新进展的内容,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此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打破传统纯知识传授的方式,强化应用导向和场景化教学,通过产教融合等方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