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丹参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丹参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中草药,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功效,市场需求量大,种植效益较高。本文将详细介绍丹参的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帮助农民朋友更好地掌握丹参种植技术。
1 生长习性
丹参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具有较强的抗寒力,怕旱涝,适宜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过砂或过黏的土壤,不宜栽培丹参。
2 栽培技术
2.1 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地势略高,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肥沃向阳的山坡地。亩施腐熟有机肥2 000~2 500 kg,P、K复混肥50 kg,深耕整细耙平,做成宽1.5 m,高0.3 m的厢面。
2.2 繁殖方法
2.2.1 种子繁殖
3月上旬开始播种育苗,在播前2~3天对育苗地进行浇水。用40℃温水浸种24小时后将种子捞出晾干,拌细沙土或草木灰,按行距30 cm横向开沟,沟深8~10 cm。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2~3 cm后盖草或覆盖薄膜,保温保湿,10~15天即可出苗,通常亩用种量0.8 kg。出苗后及时揭除盖草或在地膜上打孔放苗,待苗高8~10 cm时,即可按株行距20 cm×30 cm打穴移栽。也可采用直播方式,按株行距20 cm×30 cm点播,每窝播种5~8粒,播后覆盖薄土,镇压、浇水,保持土壤湿润,15天后出苗。在苗高5~6 cm时间苗,每窝留健壮苗1~2株。
2.2.2 分根繁殖
在秋季收获时,选择直径0.8~1 cm健壮、皮色红的无病虫害的根条作种根,用湿沙贮藏,或者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留在原地不挖种株,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随栽随挖。栽植前,将种根用手瓣或用刀切成6~8 cm长的小段,在厢面按株行距20 cm×30 cm打穴,穴深6~7 cm,使根梢端朝下,栽植后覆土3 cm。为提早出苗和提高产量,可采用薄膜育苗,即在3月上旬,将根段按株行距1~2 cm在苗床斜插,覆土盖住种根浇1次水,做小拱棚,盖上塑料薄膜,每隔8~10天浇1次水,30天后有80%以上种根发芽。苗高2~3 cm时就长出细根。中午将薄膜揭开少许,通风降温炼苗,约7~8天后除去薄膜,适应1~2天后即可移栽。
2.2.3 扦插繁殖
5月下旬至6月上旬,将地上部茎秆齐地剪下选有腋芽的部位,剪成10 cm长小段作插条,摘除下部叶片,留上部2~3片叶,将下端节部插入土中之后浇水,搭棚遮阴,保持地面潮湿,待插条根长3 cm时即可移植。
2.2.4 分株繁殖
在收获时,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直径在0.5 cm以下的根条,连同带莲座状叶芦头用作种苗,每10种苗用12 g硫酸锌加少量水溶解后喷洒,堆闷2小时后晾干栽植。
2.3 田间管理
2.3.1 中耕除草
苗期至封行前,松土除草2~3次。一般直播出苗后或栽植成活后,当苗高6 cm时,进行第1次中耕松土除草,以后视杂草生长情况再适时进行1~2次松土除草。封行后,及时人工拔除杂草。
2.3.2 肥水管理
追肥一般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采用沟施或穴施。第1次在中耕除草后,每亩施腐熟人畜粪水1 000 kg或尿素5 kg;第2次中耕除草后,亩施腐熟人畜粪水1 500 kg,或尿素8 kg,或饼肥50 kg;第3次在7~8月封行前,亩重施P、K复混肥50 kg,加钾肥1 kg,促进根部生长。雨季及时排水,防止水涝;天气干旱时,要及时浇水。
2.3.3 打薹剪秆
在丹参抽薹开花时,除留种地外,应尽量分期分批将花薹或花蕾除掉。对留种丹参,收种后可将地上部茎秆齐地剪除,以利于营养集中,促进根部生长。
3 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丹参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病虫为害,病虫害严重影响着丹参的产量和品质,造成经济性差,使农民收入减少,因此必须认真加以防治。丹参的主要病虫害有:叶枯病、白绢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菟丝子、大造桥虫等。
3.1 叶枯病
属于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丹参叶片,可造成减产20%以上。受害叶片初期叶面产生褐色圆形小斑,后病斑不断扩大,中央呈灰褐色。最后叶片焦枯造成植株死亡,通常是植株近地面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至全株。防治方法:播种时选择健壮无病害的种子。栽种前用1:1:100波尔多液浸种10分钟。增施P、K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交替喷施,每次间隔10~15天,连喷2~3次。
3.2 白绢病
属于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丹参根部,发生严重时造成减产30%,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为害初期自茎基部至表土层的根附近出现白色绢丝状菌核,根部湿腐,易从土壤中拔起。后期植株地上部枝叶萎蔫而枯死,天气潮湿时,病株茎基部常有白色菌丝及老鼠屎样的菌核。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选用健壮无病虫害种子或种根。实行水旱轮作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结合中耕除草随时到田间观察,发现病株及时拔掉,将病株连土一起带出田外集中处理,然后用石灰对土壤进行消毒,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于植株根部。
3.3 根腐病
属于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根部,造成减产高达50%。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受害植株,细根先发生褐色干腐,逐渐蔓延至粗根,根部横切维管束断面有明显褐色病变,至后期根部腐烂,地上部萎蔫枯死。造成品质差、产量低。防治方法: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实行水旱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增施P、K肥,提高植株抗病力,丹参封行前及时中耕除草,并结合松土用70%地磺钠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或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于植株根部。
3.4 根结线虫病
主要为害丹参根部。近年来由于根结线虫为害,造成丹参减产逐渐加重,严重年份可致减产30%以上。根结线虫侵入丹参根部后,细根及粗根各部位产生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瘤状物,根结初期为黄白色外表光滑,后呈褐色并破碎腐烂,当线虫寄生后根系功能受到破坏,使植株地上部生长衰弱,变黄甚至枯死,影响丹参产量和品质及经济性状。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实行水旱轮作,以减轻为害,选择排水良好的肥沃壤土,不能种于砂性过重的地块。整地时,亩用5%灭线磷颗粒剂10 kg沟施后翻入土中,或在播种时施于穴内。也可在丹参生长季节用5%灭线磷颗粒剂对水稀释成50倍液喷施1~2次。
3.5 菟丝子
主要为害丹参地上部,造成减产10%,严重时造成减产40%。菟丝子生活力强,蔓延迅速。主要以吸盘缠绕丹参地上部吸收丹参体内的营养物质生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布满成片,严重影响植株生长。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精耕细作,冬季深翻土壤将菟丝子种子深埋,实行水旱轮作,发现菟丝子为害时及时人工清除防止扩展,并带出田外集中烧毁。药剂防治可使用10%鲁保一号可湿性粉剂,亩施2~2.5 kg。
3.6 大造桥虫
主要以幼虫为害丹参地上部,低龄幼虫咬食叶片成缺刻状,高龄幼虫将丹参整个叶片吃光成刷把状。防治方法:秋冬季翻耕土壤,杀死越冬蛹,减少虫源基数。在丹参生长季节,结合田间管理人工捕捉幼虫,药剂防治时期在3龄以前,可用20%氰戊菊酯乳油3 000倍液和2.5%溴氰菊酯乳油1 200倍液交替使用,每隔7~10天防治1次,共防治2~3次。
4 采收加工
4.1 采收
无论分根繁殖、分株繁殖或扦插繁殖,都应在栽植当年11月份或翌年春季丹参萌发前采挖。用种子繁殖的,在移栽后第2年11月份地上茎叶枯萎后至翌年早春萌芽前均可采挖。因丹参根人土深,质脆易断,应选择晴天,在土壤半干半湿时小心采收,先刨松根际土壤,顺行将丹参根完整挖起。在田间曝晒使根软化,抖掉泥沙运回加工。
4.2 初加工
丹参根采收后用清水洗净泥沙,晒至六成干后,用手捏拢理顺,扎成小捆,堆闷2~3天,再晒至全干,去须根修芦头,剪去细尾即可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