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个热门“新工科”专业,人才缺口超千万,25届考生重点关注
19个热门“新工科”专业,人才缺口超千万,25届考生重点关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工科专业已成为未来人才发展的重点方向。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19个热门新工科专业,包括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大数据等,并分析其人才缺口情况,为2025届考生提供报考参考。
什么是“新工科”专业?
新工科专业是指针对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而设立的专业,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前沿领域,同时也包括对传统工科专业的智能化、信息化升级改造。
新工科专业的核心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和工业智能类专业。
新工科专业的特点
- 学科交叉与综合性:新工科专业注重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性,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 实用性:新工科专业更注重实用性,符合未来人才发展方向,旨在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专业人才。
- 升级改造:新工科不仅包括新兴产业对应的专业,还包括对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使其更加适应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
新工科专业的背景与发展
新工科的提出是国家为了满足“一带一路”、“中国智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对人才的需求,所推进的工程学科教育改革。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中的19个新工科项目群广泛覆盖了当前热门专业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计算机与软件工程、电子信息以及仪器科学等六大类别。
新工科包含新的工科专业和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更注重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符合未来人才发展方向。
新工科专业对应的是新兴产业,因此就业前景较好,特别是在新技术领域如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就业机会较多且要求较高,通常需要985、211等重点院校的毕业生。
部分热门新工科专业及人才缺口情况
人工智能专业
人才缺口方面,据2020年人社部发布数据,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500万,国内供求比例是1:10;麦肯锡2023年5月发布报告称,到2030年,中国AI人才缺口将达到400万。
从地区来看,如上海一地2025年需求40万人工智能相关人才,而上海高校相关在校生规模才4万人,可见人才缺口之大。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如Sora等成果的出现更凸显了该领域的潜力,相关企业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求迫切,25届考生选择该专业就业前景较好。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
市场人才缺口到2027年我国将达327万,而高校人才培养规模为3万/年。无论是从个人信息安全防护还是上升到国家网络安全监管层面,都需要大量网络空间安全人才,他们可以从事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服务及安全产品研发等工作。国防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等工科或邮电类高校是该专业较好的选择院校,25届考生若对网络安全感兴趣可重点关注此专业。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大数据)
以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为支撑学科,需要学习数据采集、分析、处理软件,数学建模、计算机编程语言等知识,培养算法设计、程序编写、数据分析等专业技能人才。据白皮书报告称,2025年我国大数据核心人才缺口达230万,随着互联网时代向数据、智能时代迈进,大数据在各行业应用广泛,如网上购物、搜索推荐等,这使得该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25届考生报考该专业不愁就业出路。
其他相关热门工科专业情况
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
这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学科,包括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四个二级学科。毕业生可以在国家有关部门、科研单位、高等学校、部队、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武器系统以及机械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方面工作,就业选择不限于兵器行业,车辆、机械、信息等行业也可就业。推荐高校有北京理工大学、空军工程大学、中北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火箭军工程大学等。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是国家未来20年就业面最宽的专业之一,是多门科学技术的综合,在能源、电力、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工程、农业工程、环境工程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其涵盖锅炉、热力发电机、汽轮机、燃气轮机等流体机械,以及水利机械、空调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等内容。对于将来想去汽车类、航天类、核电类、动力设备、空调制冷等企业工作的学生是很好的选择。推荐院校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江苏理工学院、沈阳工程学院等。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新材料产业作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到2025年人才需求缺口约为400万人。
高分子材料作为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涉及建材、汽车、包装、电子电器、航空航天、军工、轻纺及生物医药等各领域。该专业选择面比较宽,适应性强,就业单位遍及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等多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