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文基本常识之三垣四象二十八宿详解
古天文基本常识之三垣四象二十八宿详解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古人以北极星为中心,将可见的恒星区域划分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宿,形成了独特的星空划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深刻认识,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一神秘的星空划分体系。
三垣:天庭的中枢与护卫
三垣,即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是古人认为的天之中心区域。在前两期的视频和文章中,我们了解了古人认为的天之中心是北极星,也学习了还有北极星附近的北斗七星,三垣的分布相当于是围绕着北极星呈三角形状排列,垣的意思是城墙,其中紫薇垣位居中央,就类似于我们的紫禁城,代表着天庭的中枢所在,包含三十九个星官,这里居住有对应着人间皇帝的紫微星,紫微星其实就是我们的所说的北极星,号称“斗数之主”,古代研究者都把紫微星当成帝星。
紫薇垣
太微垣、天市垣陪伺在紫薇垣的两旁,太微垣类似于天庭的行政机构,位于紫薇垣的东北方向,北斗之南,包含二十个星官,而天市垣类似于天庭的街市,位于紫薇垣的东南方向,包含十九个星官,呈屏藩之状。
太微垣
天市垣
二十八宿:守护天庭的神兽
上述三垣就代表着天庭,有了天庭就得有护卫者,所以古人就把天庭四周的恒星划分为二十八星宿,紧紧拱卫保护着,并按东、西、南、北方向均分,每个方位有七宿,按照古人的方位和观星习惯,进一步对二十八宿进行很形象的划分。
在左边东方,有角、亢、氐(dī)、房、心、尾、箕七宿,七宿形状如一条长龙,所以叫左青龙;前为南方,有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七宿形状如鹑鸟,所以叫前朱雀;在右边西方,有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七宿,七宿形状如虎,所以叫右白虎;后为北方,有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七宿形状如龟蛇,所以叫后玄武。汉代天文学家曾形容为:“苍龙连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飞于前,灵龟圈首于后”,由这二十八宿共同组成了四只神兽,保护着天庭的安全。
四象二十八宿
文化影响:从典籍到俗语
了解了这些星象名词,我们就能读懂很多古代典籍里的文字了,例如“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意思是月亮附丽于毕宿时,将会大雨滂沱,古人行军打仗观此星象可作参考。我们在前面七曜中曾经说过的“荧惑守心”,就是说火星居于心宿,而“太白食昴”,指金星遮蔽住昴星,此二象均表示人间必有刀兵,有征战杀伐之象,在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指斗宿、牛宿,小时候学过的《笠翁对韵》里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也提到了牛宿、女宿(牛郎织女的故事也就来源于此),参宿、商宿(参宿处于西方,商宿处于东方,两颗星水火不容,互相争斗,你东升我就西落)。
民间也有很多俗语,诸如“二月二,龙抬头”,也是因为古人在观星时发现,在二月初,东方苍龙七宿中的角宿是最先露头的,这样一看,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是相当有意思的,但是你要不明白这些星宿的名字和含义,那么对典籍或者俗语里出现的这些典故你就会觉得懵懂无知、索然无味了。
二月二,龙抬头
在古天文学中,我们一般说到四象,基本都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那么在阴阳五行学说中我们也会听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说,这里所表示的四象则是说的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种事物发展的规律现象,而且这两种四象学说之间也有很深切的联系,这部分的内容我们会在后面说到阴阳五行学说时候详细解说,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阴阳四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