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千多年前的古法捕鱼,你见过么?
3千多年前的古法捕鱼,你见过么?
在广东连平县田源镇肖屋村,一种源自3000年前的古老捕鱼方式——鱼梁,至今仍在使用。这种巧妙利用水能的智慧,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更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遗产。
“鱼”、“梁”这两个字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大家都非常容易理解,而当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变成「鱼梁」,想必大部分人都是陌生的,第一反应是蒙圈!小编也是如此!一番了解之后,原来鱼梁源起于3000年前(据《诗经》的记载)的农耕社会,有着令人着迷的古老的文明智慧。
就在今天火爆的、庞杂的网络视野中都不常见的「鱼梁」,在我们身边——连平,居然还保留着「鱼梁」的活标本,仍在继续使用着。
那「鱼梁」到底是啥?我们来一探究竟!!
鱼梁是什么?
关于鱼梁的资料记载,在网络上较为形象和详细的内容非常少:
- 鱼梁是一种捕鱼装置,用木桩、柴枝或编网等制成篱笆或栅栏,置于河流、潮水河中或出海口处。(度娘版本)
《人民日报》(2015年09月14日)刊登有初国卿所作《鱼梁鹤影》一文。里面这样描述:
- ……出沈阳北郊,过辽河大桥即进入科尔沁沙漠南缘的法库县地界……“鱼梁”这两个字让我喜欢。其实“法库”本身就是满语“鱼梁”的音译。
- “鱼梁”是一种古老的拦截水流以捕鱼的设施,以土石筑堤横截水中,如桥,留水门,置竹笱(笱,gǒu,竹制的捕鱼器具,口大窄颈,腹大而长,鱼能入而不能出。——笔者注)或竹架于水门处,拦捕游鱼。
- 《诗经》中有“勿逝我梁”之句,《毛传》解释说:“梁,鱼梁。”
- 宋代诗人陆游在《初冬从文老饮村酒有作》诗中说:“山路猎归收兔网,水滨农隙架鱼梁。”
- “鱼梁”如何捕鱼,沈从文先生在《从文自传》中曾介绍说:“水发时,这鱼梁堪称一种奇观,因为是斜斜的横在河中心,照水流趋势,即有大量鱼群,蹦跳到鱼架上,有人用长钩钩取入小船,毫不费事。”
《中国水利》杂志2007年16期刊登了作者刘晓田的一篇研究文章《巧用水能、鱼梁捕鱼——我国一种古老的水能资源利用方式》:
- 《诗经•齐风》中有一首诗写道:敝笱在梁, 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敝笱在梁, 其鱼鲂鲂与。齐子归止, 其从如雨。敝笱在梁, 其鱼唯唯。齐子归止, 其从如水。诗中的“梁”指的就是鱼梁。
一篇出处不详的《古代的捕鱼方法》文章里有这样的说法:
- 罩、罶、椮等在先秦汉代文献中时有记载。箔筌渔具,按其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大致分为栅箔类、笼箅类两种。
- 栅箔类是以竹木及其制品编织成栅帘状揷在水域中拦捕鱼类的一种渔具。栅箔始自“鱼梁”。
- “鱼梁”也是以拦截方式捕鱼的,但鱼梁主要以土或石筑成,工程难度大、耗费多且效果不佳。
看了这么多文字
是不是还是很抽象的感觉
是不是只知道它是捕鱼的……
看这图,够直观了吧!
这就是连平现存的「鱼梁」
连平田源的鱼梁
今天已是一个机械化、智能化的时代,很多传统的农耕技术都成为绝迹,走进了博物馆。而作为一项古老的捕鱼方法——鱼梁,也已近绝迹。值得欣喜的是,在新丰江畔的连平县田源镇肖(萧)屋村,500多年来,村民还一直在沿用着这种古老的捕鱼方式。
连平县田源镇肖(萧)屋村 现存的鱼梁
连平县田源镇肖(萧)屋村耕地资源稀缺,有着长久的从事“鱼梁”的传统。
据当地使用鱼梁的村民介绍:“最多的时候,村里有五六座‘鱼梁’,我们村的田很少,有一些淹掉了,就连‘集体’的时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人也是以搞‘鱼梁’为主。” 那时,旺季的那些天,每家每户轮流日夜派人守着鱼梁,鱼多的时候一畚箕一畚箕地捞,有时每天有两三千斤。
一名村民走在鱼梁上
鱼梁的构造及其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当地村民这样说:
用竹子和藤以及木桩,编织成一个长形、U形、可漏水的竹排,迎着水流湍急的方向,前低后高,前宽后窄,后端距河床约2米高,前端1米高,形成落差约1米,两边用藤条织的筐装石头并用木桩以固定竹排。前端以一根大木沉入河床,上部用竹编拦截,两边垒石为“墙”进行截堵。竹排前方两侧,各留两个大孔。当鱼逆流而上的时候,遇到阻挡,即会沿所留的两侧两个大孔游入,遇前方急流,随即被冲到缓缓上升的竹排“斜坡”上,水往下漏,鱼就留在竹排上了。
村民在鱼梁上收鱼
鱼梁:巧用水能的智慧
鱼梁捕鱼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水能资源利用方式。水能资源利用的一个特点是先要通过建造水渠、水坝积蓄水能、引导水 势做功, 从而达到人们的预期目的。古代对水车、水排、水磨、水碓等的应用概是如此, 同样鱼梁也是要首先建造水堤、水堰或水坝, 从而调节水能的大小和引导水势的方向, 达到积聚和捕捞更多游鱼的目的。
连平县田源镇肖(萧)屋村 现存的鱼梁
现代视野的质疑
随着时代变迁,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在发生变化。对于鱼梁的捕鱼方式是否环保,是否大小通吃提出质疑。但古人的智慧比今人更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此法非全截流,而是取其一段,鱼类溯流渠道仍通暢,二是竹编疏网格,小鱼虾之类,不会被冲上来,大可保证小鱼虾的生存。
村民在鱼梁上收鱼
作为一种文化资源
在今天的生活场景中,还能见到鱼梁,是一种历史和时间的馈赠。却也因为稀少,几近绝迹而变得尤为可贵,俨然也成为了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古老的农耕文明在连平遗存的活标本。值得保护利用和活化它的文化价值。为此,有专家、资深乡村旅游人士提出以下建议:
- 将连平现存的鱼梁捕鱼技术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非遗的视角给予仅存的鱼梁及制造技术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切入,以连平现存鱼梁为核心,挖掘其文化价值,结合田源镇肖屋村的地理资源、人文资源等开发为特色乡村旅游资源项目,推动新农村建设。
梁山109 从鱼梁上捧起一条鱼
希望相关政府部门
能够对连平现存的鱼梁给予更多的关注,
从文化资源保护的角度,
为鱼梁技艺、技能等提供保护和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