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交过社保也算“应届生”?应届毕业生身份认定标准调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交过社保也算“应届生”?应届毕业生身份认定标准调整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3197025_121124029

近年来,中国多个省份相继出台新政策,调整应届毕业生的身份认定标准。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延长应届毕业生的认定年限和放宽工作经历及社保缴纳限制等方面,旨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些新政策及其影响。

何谓“应届毕业生”

应届毕业生,通常指在应该毕业的年份即将毕业或已经毕业的学生。根据相关政策,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以将户口、档案等在学校保留两年或转入生源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参加用人单位考试、录用,落实工作单位后,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相关手续。

应届毕业生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1. 当年应届毕业生
    指在毕业当年即将毕业或已经毕业的学生。例如,2025年毕业的学生在2025年就是当年应届毕业生。

  2. 择业期应届毕业生
    指已经拿到毕业证,但毕业时间在择业期内的学生。根据中国相关政策,择业期一般为2年。超过择业期,就成了往届生。例如,2023年毕业的学生在2025年之前仍可视为应届毕业生。

在就业市场中,应届毕业生身份一直备受重视。他们不仅可以参与校园招聘,获取专属的就业机会,还能在许多优质岗位的选拔中占据优势,因为这些岗位往往仅对应届毕业生开放。此外,一些地方政府推出的求职补贴、住房优惠等人才政策,也优先向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倾斜。

应届生认定标准的调整

2024年以来,贵州、上海、福建、广西等多地人社部门宣布,明确和调整应届毕业生的认定标准。政策的关键点集中在时间限制和是否工作并缴纳社保两个方面。

  1. 延长应届毕业生的“保质期”

多个省份将应届毕业生的认定年限放宽至2-3年。山东、湖南、广西等省份明确,近3年内毕业且未落实编制内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仍可按应届毕业生身份报考事业单位。贵州则规定,毕业年度内无论是否签订就业协议、缴纳社保,均可按当年度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

2025年1月2日,四川省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就业领域改革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拟定了25条具体的政策措施。其中明确要求“取消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认定限制,调整机关公招年龄上限;支持事业单位适当放宽招聘年龄条件;鼓励企业放宽用工年龄限制。”

  1. 放宽工作经历和社保缴纳的限制

在招聘过程中,多地不再审核毕业生是否有工作经历或缴纳社保的情况。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若干措施》文件中提到“各类事业单位在发布招聘计划时,可明确‘当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不再审核其是否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情况。”这一政策旨在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吸引更多人才留在当地。

红利or挑战?

应届毕业生身份虽然在求职中具有独特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一些约束。一方面,作为校招入职的“通行证”,应届生身份十分重要,部分毕业生因担心失去应届生身份而在工作选择时犹豫不决,增大了选择的压力。另一方面,当入职后发现实际情况与工作预期不符、而想要重新选择职业道路时,却因成为“往届生”而失去机会。

无论从现实压力还是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届生身份的“松绑”都是必要的。但是,正如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应届生身份的“松绑”也有其利弊。

就利而言,应届生身份的认定标准逐渐放宽,身份“保质期”延长,这种更灵活、人性化的就业政策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

  1. 机会更多:非传统意义的、非编制内的往届生重新以应届生的身份参与应聘,相当于打了一场“复活赛”,这使得他们的就业有了新的选择。

  2. 降低试错成本:秋招时期内,毕业生可以尝试不同岗位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而不用担心因失去应届生身份而陷入困境。

  3. 政策支持:毕业生可以享受地方政府提供的就业补贴和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延续性为毕业生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就弊而言,应届生身份的松动也有一些潜在问题。

  1. 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应届生身份限制的放宽,可能有更多人加入原本“真正”应届生的求职赛道,拥挤处更加拥挤,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竞争压力也会相应增大。

  2. 政策细化与落实可能存在偏差:政策旨在释放就业活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否真能达到预设的就业目标,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考量。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我们无可避免地成为时代的参与者。面对不断变化的就业政策和市场,我们需要主动适应,也需要提高专业能力和自身竞争力。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祝愿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