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行业痛点、行业政策及发展趋势分析2024年
中药材行业痛点、行业政策及发展趋势分析2024年
中药材是中药产业链的源头。通过不同形式的精深加工,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产品形式愈发多样。除了传统的中成药、中药饮片外,近年来中药材在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配方产品、药食同源普通食品等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随着国家政策红利不断释放,预计”十四五”期间行业将保持两位数增长,中药市场整体规模可超1万亿元。
中药材种植产业是保障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源头产业,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据WHO统计,全世界有近40亿人在使用植物药治疗疾病,快速增长的国际需求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山西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中药资源丰富,是全国道地中药材重要产区之一,素有“北药宝库”之称。
近年来,山西出台多项举措支持和鼓励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中药材基地建设、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程度、中药材产地加工、中药材质量体系构建等方面成效显著,但在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运营及产业链完善等方面依旧存在短板和不足。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中药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8.2%。其中,中药材市场规模为1916.2亿元,同比增长6.59%;中药饮片市场规模为1132.1亿元,同比增长7.23%;中成药市场规模为1.3万亿元,同比增长8.5%;中药制剂市场规模为451.7亿元,同比增长9.8%。据预测2023年,全国中药材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国内中药材价格进入持续上涨通道,上涨幅度之大,上涨周期之长,在有数据记载的中药材商品史上罕见。特别是进入2023年6月,原来预计的淡季行情并未出现,市场呈现火爆态势,涨价品种数量和幅度大幅增加,中药材价格上涨呈现加速态势。
据中康科技中药大数据中心统计,2022年常用中药材品种产能518.5万吨,市场规模达到2586亿元以上,呈加速增长态势。但由于中药材生产失衡,价格多次大起大落。特别是近5年来,中药材价格综合200指数平均振幅28.8%,每年给产业造成超过744亿元以上的行情波动空间。
中药材行业产业链分析
中药材产业链中,上游产业主要包括中药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等;中游是中药材加工制造企业,将中药材原料加工成可供直接消费的中药饮品和中成药等;下游产业主要是医药流通行业,将中药生产商的产品带向中药消费市场,比如医院、药店等。
中药材作为前端的农副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上游,而随着中药材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不断完善,中药材产业链的下游,如中成药、饮片、中药保健品、药妆,尤其是保健品等大健康产品的市场需求会拉动上游产业的发展,从而全面推动中药材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行业政策
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在“十三五”期间体现出更加重要的地位,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持续出台,极大地推动了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中药材科学区划、基地建设、种子种 苗、种植技术和理念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 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药发展“十三 五”规划》;
- 2017年《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发布实施;
- 2018年《全国道地 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正式发布;
- 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中药材种植产业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也体现了国家对中药材种植基础 产业的高度重视。
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于202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定》共有11章82条,涵盖中药注册分类与上市审批、人用经验证据的合理应用、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等内容,在对中药研发细则进一步细化的同时,加强了中药新药的研发与注册管理。
在行业政策环境持续利好下,中药材质量不断提升,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及替代品研究取得突破,生态种植加快推广,中药追溯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国家加大对中药材行业的投入,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振兴与发展,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有效使 用中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中药在预防与治疗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与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的蓬勃发展及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中药材密切相关,凸显出中药材种植产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
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中国中药材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的参与者众多,其中白云山医药、云南白药、天士力、北京同仁堂和康美药业为中国中药材上市龙头企业。
我国中药材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我国中药材及中成药制造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多、小、散的问题突出,大型企业较少,中小型企业众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过度竞争、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随着中药材市场的不断扩大,一些不规范的中药材原料产品也开始流通,给消费者健康带来了潜在风险。专家表示,传统中药材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对规范中药材行业发展意义重大。与此同时,加强质量监管尤为重要。
行业瓶颈
我国中药材生产技术低、主体多、规模小,是制约种植标准化、专业化的重要瓶颈。近几年,随着中药材种植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地方政府引导中药材传统种植区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支持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部分品种的种植已基本实现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建立了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的园区和生产基地,有效降低了机耕费、肥料费、农药费等种植成本,大大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实现了中药材规模化生产经营。
技术壁垒
中药材行业的研发技术难度大、周期长,研发到生产到上市需要经过多重的试验,药理药效多方面的评测;研发开发一个新药品种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有的甚至长达十几年,而此过程中需要反复的试验和监测,需要有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的人员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良,才能让药品的研发过程顺利进行。而且,中药行业的工艺及配方极为复杂,对生产设备有很高的要求,药品生产的特殊性对于生产环境的要求也极为严格,这些因素会使新进入的企业遭遇技术壁垒。
发展前景
从市场需求来看,中药需求潜力巨大。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以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糖尿病为代表的老年慢性病患病人群将会大幅增加,中药相较于西药有更多的预防、调理、保健养生等作用,兼具医药属性和消费属性,一些品牌OTC中药的群众认知度和市场覆盖面将逐渐提升,有助于企业估值提升。
中药材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标准化和规范化种植:随着中药材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者对中药材质量要求的提高,中药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种植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制定和实施中药材种植标准和规范,加强中药材质量监管,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安全性,以满足市场需求。
- 产业链整合:中药材产业链较长,涵盖了从中药材种植到药品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中药材行业将逐渐实现产业链整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高效运转。
- 技术创新和研发:中药材行业将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药材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通过研发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中药材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 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中药材行业将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通过品牌塑造和市场推广,提高中药材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消费者对中药材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 绿色环保趋势: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追求,绿色环保将成为中药材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中药材行业将加强环保监管,推广绿色生产方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同时加强中药材产品的环保认证和推广,提升产品的环保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中药材行业痛点
中药材行业的痛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质量不一:由于中药材的种植、生长环境、采收加工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中药材的质量不一。这给中药材的生产和流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影响了中药材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 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中药材行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中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流通等环节存在较大的差异和混乱,影响了中药材行业的健康发展。
- 产业链不完善:中药材行业的产业链较长,涵盖了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但是,由于中药材行业的产业链不完善,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中药材产品的流通效率较低,也影响了中药材行业的整体效益。
- 缺乏科技创新和研发:中药材行业的科技创新和研发相对较少,缺乏对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导致中药材行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较慢,也制约了中药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 环保问题: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中药材行业需要加强环保治理和绿色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为了解决这些痛点,中药材行业需要加强质量监管,推进标准化和规范化种植,完善产业链,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以及注重环保治理和绿色生产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广,提高中药材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