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泰兴之名怎么来的?原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泰兴之名怎么来的?原来……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05A09O0I00

地名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走进泰州,地名可以将你引向历史深处,窥见波澜壮阔的过往。

下面,让我们一起沿着那些熟悉的地名,去追溯泰州的人文血脉。第九期一起走进古城泰兴。


泰兴


泰兴

泰州地名故事

泰兴,寓意“国泰民安、百业兴旺”,置县于南唐昇元元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素有“教育之乡”“银杏之乡”“建筑之乡”“提琴之乡”“减速机之乡”等美誉。

中国地质之父丁文江,著名剧作家、物理学家丁西林,著名作家陆文夫,国际主义战士杨根思等,都是泰兴名人的杰出代表。名扬中外的黄桥决战就发生在泰兴境内,光荣的革命传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泰兴儿女。

泰兴地名追溯


泰兴置县始于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属泰州管辖。“泰兴”取“随泰州兴盛”之意,同时以示泰兴人“国泰民安、百业兴旺”的美好愿望。

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改属扬州。南宋绍兴初,又属泰州,五年(1123年),仍改属扬州,十年(1128年),再属泰州,十二年(1130年),再改属扬州。元代升泰兴为上县,属扬州路总官府。明属扬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通州。民国三年(1914年)属苏常道,十六年(1927年)直属江苏省,二十二年(1933年)属泰州行政督察区,二十三年(1934年)改属扬州行政督察区。1949年,全县解放,属泰州行政区。1953年,属扬州行政公署。1983年,属扬州市。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泰兴市(县级),由江苏省直辖、扬州市代管。1996年8月,由新设的地级泰州市代管。始建县时,县治设济川镇;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济川镇圯于江,县治移至今口岸柴墟,并于四周累土为城。南宋绍兴初年,县治迁延令村(今泰兴镇)至今。


《光绪泰兴县志》载泰兴县治全图

传说中的泰兴

相传,宋时泰兴即有城垣,几经毁建,至明代已成周长7里多的砖城。因城为圆形,故俗称西瓜城。泰兴属扬州时,百姓安居乐业,一直列为上等县,民间传说:“冬吃羊(扬)肉夏吃瓜,相得益彰”。雍正二年(1724年),泰兴划归通州,降为中等县,民间传说西瓜城被“通”,好风水被“毁”。


泰兴古城模型

另有一种传说:建城者筑城时恐泰兴多出人才,故在县城西门内设一盐场(在今西门盐场巷内),西瓜与食盐不相容,以抑制泰兴发展。民谚“三山不出头,淮水向西流,文官不拜相,武官不封侯”,即指此事。民谚策一句指城隍庙后土山、儒学堂后笔架山、县署后后乐山均不高出五门城楼;第二句指泰兴东北高,西南低,淮水由北来泰后,即向西流;第三、四句指泰兴曾产生过代理宰相、尚书、侍郎、简任官等,但从未有过宰相、封爵之人。

还有一种传说:建城时,家乡父老为使泰兴旅外游子不断思乡之情,特于东、西、南、北四主要街道上分别构筑广陵王庙、司徒庙、关帝庙、岳王庙,四庙门皆向县城中心鼓楼。故泰兴外出经商、作工、游学、做官者,纵然远走天涯海角,离泰多年,每当夜籁人静,更鼓声声时,怀乡情素油然而生,最后都得落叶归根,回归故里。正如民谚所说:“金旮旯,银旮旯,不如泰兴穷旮旯”。

泰兴十景

在历史上,泰兴有“十景”之说:

“一鼓楼”。遗址在今鼓楼商场东南角。原为唐初尉迟恭所建的瞭望台。设县后改为樵楼,置更鼓其上,故称“鼓楼”。楼房的基脚为4个石头人。当时,处决犯人都绑在石头人身上。相传,鼓楼曾毁于大火,连烧了3天3夜。后来,县老爷在无奈中将脚上的靴子脱下,扔进火中,祈求火星菩萨不要再烧,火方熄灭。

“二水关”。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和四十年间,先后建造了西门水关和北门水关。平时,作为内外城河的船只来往及引水、排水之用。战时,就关闭以防御敌人。日寇侵占泰兴后,先拆孔庙大成门,继毁古城。旧城夷为平地,两座水关亦荡然无存。


“三妃墩”。相传,北宋南渡时,有部分嫔妃避难于泰兴。有3个嫔妃死后,葬于香花雨桥南边的水塘内(今泰兴农行)。此墩南边有一条土路,西接里仁巷,东达凤凰天。水塘上有一砖砌小拱桥,每逢春秋佳日,水面朵朵花瓣飘荡,都说是嫔妃们梳妆时的残脂剩粉所致。

“四关厢”。是四个城门内四座庙宇的统称。东门环城路以西的叫“广灵王庙”,古称“辅君庙”,西门今民主桥附近的叫“五司徒庙”,南门今五亭桥附近的叫“关帝庙”,北门今北小桥附近的叫“天王庙”。东、西、南、北门如四合院的厢房,故称“四关厢”。

“五城门”。泰兴市是独具特色的“西瓜城”,周围7里,建有5个城门。东门曰“镇海”,西门曰“阜城”,小西门曰“通济”(清初改为“盈宁”),南门曰“澄江”,北门曰拱极”。后因城墙被废,五城门亦不复存。


“六角桥”。古名朝阳桥,系石砌拱桥。过往行人,均需沿石级上下。造桥时考虑到独轮车来往,桥面铺有两行有坡度的石条,便于行车。解放后,改建为平面水泥桥。桥身为两节,中有桥墩架接,桥墩南北两侧,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突出于外,保持“六角桥”的图形。


“七贤祠”。又叫“集贤祠”,“集”取其谐音。该祠位于今泰兴国际大酒店处,约有五六间屋宇,专门收集陈列乡贤名录。

“八善堂”。是浴室业的慈善堂。凡年老多病、不能工作、无家可归的浴室工人,可以住入该堂治病休息。堂内还专门设有阁楼,存放已故浴室工人的牌位。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借祭祀浴室业鼻祖分水司的生日,同时对已故工人举行悼念仪式。相传,几百年前,城厢8家浴室议定按比例提取资金,共同购买了3间房子。堂址在今鼓楼商场西侧,解放后拆除。

“韭菜桥”。“韭”取“九”的谐音。桥址位于今羌溪河西侧、国庆桥南约100米处,建于民初。原是3块木板桥,桥面钉有成行的铁质圆巴钉。与“望江楼”即(腾蛟阁)隔城河相望。

“十院寺”。即广福寺,位于今泰兴国际大酒店处建于唐光化二年(899年)因内建有慈氏、弥勒、文殊、大悲、普济、释迦、地藏、观音、罗汉、吉祥等10院,故名“十院寺”。解放后,因城市建设被拆除。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