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上班遇到「预制人」,谁来救救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上班遇到「预制人」,谁来救救我?

引用
1
来源
1.
https://partner1c.com/en/nd.jsp?id=153

在数字时代,我们是否正在变成"预制人"?本文通过电影《失控玩家》引入话题,探讨了"预制人"的特征、成因及应对方法。


电影《Free Guy》(失控玩家)的主人公Guy是自由城一名银行柜台出纳,每天起床后在衣柜的众多款式相同的衣服中拿出一件换上,跟养的金鱼打个招呼,上班路上买一杯卡布奇诺,上班遇到劫匪抢劫。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突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被设定了固定的行为模式,每天重复一样的对话和生活,自由城原来并不自由。于是一段关于NPC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展开了。


《Free Guy(失控玩家)》剧照

你身边是否也有过这样的"预制人"?甚至你是否有时候觉得自己每天上班回家两点一线,与被系统设定好程序的NPC无异?今天的P1 Insight,我们就来一起来聊一下关于数字时代的"预制人"。

01 "脑腐"的"预制人",人机可比想象中要多

2024年接近尾声,牛津大学出版社宣布"Brain rot(脑腐)"击败"Slot(垃圾内容)"被评为2024年度热词。几乎同一时间,"预制人"也开始在国内社交媒体平台频繁出现,成为年底热议的话题之一。

什么是"Brain rot(脑腐)"?

"脑腐"可不是老虎在卖萌,而是意指现代社会尤其是数字时代,人们因过度浏览低质量内容而导致精神、智力状态和认知能力衰退的现象。据牛津大学的研究,"Brain rot"一词最早出现在1854年,出自美国作家梭罗的散文集《瓦尔登湖》(Walden),书中探讨了作者在自然中生活的深刻思考。

然而,该词在现代社交媒体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据统计,过去一年中,"Brain rot"的使用频率激增了约230%。更讽刺的是,这个具有抨击意味的词反而更常见于一些热衷生产并使用烂梗、AI垃圾等同质化洗脑内容的A/Z时代群体,颇有点清醒但依旧沉迷的意思。

听说过预制菜,什么是"预制人"?

无独有偶,"预制人"的说法近期在国内互联网悄悄兴起,代指那些智力未完全开发或者衰退的人。他们通常在思维和行为上表现得过于模式化,就像没有解冻的"预制菜",交流起来如同"人机",让人哭笑不得。

尤其是在信息爆炸和人工智能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这一现象逐渐被放大,成为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网络热梗,同样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人类沟通和思维方式的某种警示。

"预制人"的三大特征

  1. 单核处理器,答非所问
    "预制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答非所问。他们总是自动忽略掉关键信息,仿佛一个还未完全解压语言包不够智能的AI模型,无限拉大沟通成本。给他发了邮件过去,他却反问"发我的邮件是电子还是纸质的";跟他说上班时间是"早十晚七、做五休二",他仍要问"早上几点上班"、"周末双休吗";和对方说"辛苦群里回一下",他竟然问"辛苦群是啥群啊";问他想要A or B,他答or……

  2. 行为模式固定
    "预制人"仿佛被设定好程序的NPC一样,他们根本不听你在说什么,而是一直在找机会"播放"他的"程序"。遇到难题,自动开启拖延、逃避程序;被人关心,触发"祥林嫂"模式;碰到虚荣开关,就开启了"反复提起当年勇"。他们不会根据聊天对象的观点和立场做出反应,就像查理·芒格说的:"有人手里拿着锤子,就看什么都是钉子。"

  3. 思维封闭,顽固不化
    他们不接受和自己不一致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像捍卫领土一样捍卫自己固有的认知。永远相信自己是对的,不管有没有依据。不仅如此,他们总能自动过滤掉那些引起他不适的新知。即便知道自己错了,依然一如既往。如果你敢说出来,他就会恼羞成怒,不管你是不是善意的。

02

"社会化愚蠢",并不是真的愚蠢

不论是"脑腐"还是"预制人",其实都不是一个新事物,德国思想家朋霍费尔曾提出过一个概念"社会性愚蠢":"如果你对这一类人进行智商测试的话,他们的智商没问题,甚至很高。但他们就是'蠢人',他们的思维好像已经被别人作弊了,他说话像是在播放录音——不会针对你的观点、态度和当下的场景作出反应,而是原封不动地将他既成的观点像录音机一样播放出来。"


《Free Guy(失控玩家)》剧照

可见,"预制人"并不是一种个体选择的结果,而是由各种社会现代化、信息过载、工作环境和个体心理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产生的。

1信息过载和碎片化

Information Overload & Fragment
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使得我们习惯于高度碎片化的信息,信息过载让个体很难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理解。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人倾向于用已有的模板和"标准答案"来应对复杂的问题,而不愿意花费精力去深入分析和理解问题的本质。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信息处理模式很容易让人产生变得追求更加快速的的满足,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深度专注。

最常见的,在看短视频或浏览社交媒体时,我们的注意力被迅速从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这种快速切换和刺激的节奏让我们逐渐失去对长时间集中注意的耐性。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在面对需要长时间专注的任务变得越来越困难。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2 职场的标准化和流水线化

Standardization and Pipelining in Workplace
我们大部分人接受的是强调应试和标准化测试的教育模式,这迫使我们将精力投入到短期记忆和标准答案的背诵,往往忽视了培养深度思考和实际应用能力。

进入职场后,高度流程化和目标导向文化的职场环境,要求员工能够快速适应环境、按部就班执行任务。这与应试教育中培养的"执行型"思维高度契合,使得员工容易在日常工作中陷入固定的模式化操作,逐渐失去灵活性和创新性。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却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挑战传统思维和创新的勇气。最终在职场中无法跳脱出这种模式,成为"预制人"。

3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普及

AI and automation technology
AI技术和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许多工作被自动化设备取代或简化,AI在日常工作中的普及率已经大大提高。第一批体验到用AI处理工作的人们开始发现自己对人工智能形成了一定的依赖。一部分人习惯了"被指导"的状态,或是依赖AI系统给出答案,而不再主动思考和判断。

03

"自由玩家"墨镜,哪里能找到?


《Free Guy(失控玩家)》剧照

工作中遇到预制人,我们很难改变他们,因为认知闭合后再难借由外力开启。除非他们自己觉醒,正如Guy戴上墨镜后看到了真实玩家中的世界,才能真正开始自我意识觉醒。

我们能够做的是,警惕自己是否正在成为预制人,如何找到墨镜,如何在信息过载快速发展的社会保住自己的"墨镜"?

1强化独立思考,跳出模板化思维

"预制人"倾向往往源于惯性思维和对外界标准的盲从。因此,我们要主动获取多样化观点,遇事不仅思考"怎么做",更要多问"为什么"、"如何做得更好"。培养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照搬他人的成功经验或通用法则,尝试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从而根据具体情况解决问题。

2 保持空杯心态,拥抱变化与挑战

既然我们知道"预制人"容易过度依赖稳定的流程和习惯,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那么不妨尝试定期为自己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例如接触一个新的领域或承担新的项目,学习一项新技能,主动跳出舒适圈。接受不确定性,学会在变化中找到机会,培养快速适应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3 掌握主动性思维,激发创造力

要避免陷入"预制人"的陷阱,最关键的是培养主动性和自我意识。在面对工作任务时,主动去理解任务的背景和目的,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

4 深耕专业领域,增强不可替代性

选择适合自己的核心领域不断钻研,通过持续、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深耕,形成独特的"专家价值"。还可以尝试结合跨领域技能,尝试将自己的专业与其他领域结合起来,例如将数据分析能力融入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竞争力。

5 软性技能,AI无法替代的"人性"

AI的进步发展无疑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它帮助我们提高效率、解决问题,但"人性"仍然是无法被AI取代的,诸如同理心、领导力、创造力、文化理解等。这些能力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情感和社会交往中,是建立人与人之间联系和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尽管技术在进步,我们仍需珍视和发展这些"人性"特质,在科技时代保持人类的独特价值。

自由城故事的最后,Guy从一个受程序限制、无法自我控制的NPC,成长为一个能够主动思考、突破系统束缚的自由玩家。这种自我觉醒的过程,与现代职场中人们逐渐陷入固定思维模式和机械化操作的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

有人认为,对"预制人"的关注正体现着人们开始反思,在自省中打捞淹没在数字时代的"人格"。或许,我们要做的也正是让自己能够在职场、生活中觉醒,打破大数据编织的信息茧房,活出真正的独立意识和自由意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