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反问,为何如此伤人?
习惯性反问,为何如此伤人?
习惯性反问,为何如此伤人?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反问?“我不是早就告诉过你了吗?”“不然呢?你才知道?这不明显吗?”“你不觉得吗?你说呢?自己不会吗?这还用问呢?我怎么知道?……”这些话语看似给出了回答,但实则让人心中无名火起。明明一个简单的答案就能结束对话,却非得用反问句来噎人。
什么是习惯性反问?
习惯性反问,顾名思义,指的是在日常交流中频繁使用反问句型的习惯。这种习惯通常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在无意识中形成的一种沟通模式。它的产生可能源于对话题的不确定感、对对方意见的过度依赖,亦或是想要通过反问引导对方思考。
习惯性反问无处不在
在职场中:
设想这样一种场景,当你询问领导“这份文件是打印两份吗?”,领导回复“这还用问吗?”虽然他确认了你的回答,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你怎么这都要问」的不耐烦。没有疑问却提出问题,这背后暗含着反问者「这么明显还需要问我」的否定和贬低,仿佛对方的表达是愚蠢且多余的,没有给予对方表达的尊重。
在婚姻中:
最近有来访者在咨询中向我倾诉:“现在我跟老公话越来越少,任何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就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不想搭理他。”我问她:“你老公说的话是怎么让你不舒服的呢?”她思考后说:“明明可以好好说的话,他总是喜欢反问回来,我心里窝火。”我:“可以举个例子吗?”她说:“比如我们出去买奶茶,我问他喝冰的还是常温的。他立马来一句:'这还用问吗?大冬天我喝冰的干嘛?’”“在家里面找不到东西的时候,我问他在哪里,他也会怼我:'你没长眼吗,不会自己找?’”听到这些话,你作何感受?是不是难受得如同一团无名火压在心口,让人极度无语又暴躁。
在亲子沟通中:
如果说,夫妻间的“习惯性反问”主要是为两人的关系“埋雷”,那么亲子间的“习惯性反问”,则更多是在摧毁孩子的未来。习惯性反问的家长,往往会让孩子失去与他们交流的欲望。许多来访者所描述的亲子互动场景是这样的:孩子:“妈妈,我的那件长袖你看见了吗?”妈妈:“你问我,我问谁啊?”或者“你没长眼睛啊,不知道自己找吗?”孩子:“爸爸,这道题我不会,帮我看看。”爸爸:“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上课的时候干嘛去了?”孩子哭着说:“同学欺负我。”爸爸:“他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啊?你不会打回去吗?”或者 “你活该,我早就跟你说,少跟那种人在一起玩,你听过我的话吗?”习惯性反问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在这一过程中,会对孩子进行强烈的否定和打压。明明可以一句话回答的问题,家长却非得阴阳怪气地反问,孩子听了心里又气又难过。次数多了,孩子越来越不愿意跟父母沟通,亲子关系也随之变差。
反问其实是一种隐形攻击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当你提出一个想法或者做了一件事,对方却回你一句“这还用问吗?”或者“你难道不知道吗?”这种反问的语气是否会瞬间让你感到不适,甚至有被冒犯的感觉?
反问句常常带有强烈的质疑和指责意味。比如“这你都做不好,你还能做什么?”看似简单的反问,实则强烈地指责你的能力不行。它并非直接陈述,而是通过反问的方式将批评包裹起来,让你难以直接反驳,内心却深受冲击。再比如“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懂?”它所传递的不只是对事情本身的质疑,更是在暗示你愚笨、无知。这种暗示往往比直接的辱骂更令人难受,因为它更为隐晦,却更能刺痛人心。
反问句还容易让人产生被贬低和不被尊重的感觉。像是“难道我还得一次次地提醒你?”仿佛在表明你的自觉性太差,需要别人不断督促,这会使你的自尊心受挫。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反问」指的是无疑而问,是一种修辞手法。没有疑问却要发问,这意味着,「反问」的关键不在于获取答案,而是强调语气,表达情绪。
如何应对“习惯性反问”
道理讲了这么多,此刻大家心里或许会嘀咕:“真的能完全不说反问句吗?”答案是不可能。毕竟,谁都会有脾气不顺,嘴比脑子快的时候。但确实,说得越少越好。在此,为大家总结了几条处理反问句的小技巧。虽然无法彻底根除,但可以尽力改善。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如孩子问“妈,我的笔袋在哪里呢?”当你下意识想说“我怎么知道呢?你没长眼睛吗?”的时候,你可以把它改成“我不知道呀,你再找找看吧”。陈述句的语气相对平和,没有敌意。(同时也要注意语气)
自我觉察自我修正倘若你平时的说话方式较为平和,但发现近期很容易使用“习惯性反问句”与家人朋友、同事交流,说话充满火药味,还容易与家人争吵……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在提醒你,可能你的情绪垃圾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及时清理。这时,你可以先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去跑跑步、吃顿美食、美美地做个 SPA 或者找朋友喝杯奶茶,聊聊天。其次就是要自省,每天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梳理,看下今天是否反问了,次数多少,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不断地提醒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
不苛求自己及时道歉每个人的表达习惯是由认知和过往经历塑造的,改变并非易事。不要一开始就要求自己做到完美,一点点进步才是合理的。这个过程其实很考验另一方的“情绪涵容能力”。所以,无论是在亲密关系还是亲子关系中,如果你真心希望做出改变,那么记得告诉对方:“谢谢你的包容,我真的有在努力改正。”如果说了反问句,给对方造成了伤害,可以及时地道歉弥补。尽量把伤害降到最低。
诚然,习惯性反问确实不好。但家人之间,怎能每件事都做到周全呢?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一句暖三冬。希望读完此文的你,下次将要脱口而出时,可以先思考 3 秒钟。好好说话,就是在用心爱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