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的来历:从祭祀用品到餐桌美食
馒头的来历:从祭祀用品到餐桌美食
馒头,作为中国传统面点之一,其历史渊源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远古时期的祭祀习俗到如今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见食品,馒头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让我们一起探寻馒头的来历与历史典故。
馒头,在古代被称为“蛮头”,别名包括“馍”、“馍馍”以及“蒸馍”,实际上是“包子”的原始称呼,它是中国传统面点之一,采用发酵的面团经蒸煮而成。主要原料为小麦面粉,馒头在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
馒头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的用人头祭祀习俗,相传这一食物由诸葛亮在征讨孟获时创造,最初形态仿成人头。随后,随着时间推移及历史文化演进,馒头内部开始填充禽肉馅。然而,中国食用馒头的历史至少能够回溯到战国时期,那时人们称之为“蒸饼”。到了三国时期,馒头拥有了自己的正式名称——“蛮头”,明朝学者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有记载:“馒头初名蛮头,源于南方部落用人头祭祀神灵,诸葛亮出征孟获时,命令制作面团包裹肉块替代人头祭祀,称此为‘蛮头’,现今误读为‘馒头’。”
最初的“馒头”专指有馅料的品种,而在现代北方地区,这类食品更多被称作“包子”。据史书记载,“包子”这一名称始见于宋代,而“包子”和“馒头”的称谓区别,则是在清朝时期逐渐形成的。至今,在吴方言区域等一些地方,依然沿用古代的叫法,将带馅的称为“馒头”,如“生煎馒头”、“蟹粉馒头”等。
最初,“馒头”并非其本名,而是被称为“蛮头”,寓意着蛮人的首级,另一种称呼则为“瞒头”,这是由于诸葛亮利用它作为替代品,以欺骗过关并用于祭祀之故。一个食品名称唤作“蛮头”显然不太文雅,于是人们开始采用一些同音异义的汉字来替换。在这之中,馒头曾经有过诸如“曼头”、“谩头”等多种称谓,而最终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的名字便是“馒头”。
馒头,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从最初的祭祀用品到如今的日常美食,馒头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