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教你用药品追溯码防假药
国家医保局教你用药品追溯码防假药
近日,国家医保局正式上线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查询功能,购药者通过扫描药盒上的药品追溯码,即可获取详细的药品销售信息,了解药品的“前世今生”。目前,每天已有近3.3万人次使用这一功能查询药品销售信息。
药品追溯码是每盒药品的唯一“电子身份证”。一盒药品的追溯码,只应有一次被扫码销售的记录,若重复出现多次,就存在假药、回流药或药品被串换销售的可能。
购药者注册登录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后,可进入“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查询”功能进行扫码或输入追溯码查询。如被查询产品涉嫌多次销售,群众可依据此信息按照相关法律条款要求,向销售此药品的定点医药机构索赔。
2024年4月以来,国家医保局全力开展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采集应用工作。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16日,全国已累计归集追溯码共158.06亿条,全国定点医药机构接入88.09万家,接入率达94.7%。
“我们欢迎广大群众使用这一功能,扫一扫药品追溯码,查一查药品销售信息,一同参与到药品安全管理中来,共同维护用药安全,共同守护医保基金安全。”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说。
药品追溯码是以条形码或二维码的形式,印制在包装上的药品“电子身份证”,是国家医疗保障局控制医保资金流向、监督药品销售、打击骗保犯罪的有效手段。在定点零售药店,消费者可借助追溯码核实药品耗材的真伪和来源,杜绝临期、过期药品耗材,确保质量和安全性。医保部门通过追溯码,可以查询药品来源,切断骗保“回流药”的生存土壤,让集采药窜货的现象彻底消失。
国家医疗保障局目前正会同人社、卫健、药监等部门,协同推进药品追溯码在医保、工伤领域的全流程、全量采集和全场景应用,2025年6月底前实现应采尽采、能接尽接。该局表示,无追溯信息的医保药品和耗材将越来越少,公众的用药安全将得到有力保障。
随着医保药品追溯信息采集应用的深入推进,预计2024年底,公众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药品追溯信息查询”模块,可以查询部分医保结算的药品追溯信息。
此外,国家医疗保障局提示,如果消费者退药后,药品被重新扫码,这通常不会被视为重复流通。退药后,药品的追溯码信息会被更新或重置,表示该药品已经回到了待销售状态,医药机构可以再次进行销售和扫码。
2024年4月,国家医保局在全国范围开展药品追溯码采集应用试点工作。2024年11月初,针对某药品追溯码重复报销情况在局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对46家定点医药机构进行了公开问询,迈出了应用追溯码开展医保基金监管的第一步。2024年11月13日,12月6日,连续举办两场加强药品追溯码医保监管应用恳谈活动,邀请百余家医药企业参加,下发药品追溯码重复结算疑点数据,指导开展自查自纠,并进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解读。同时,全国各地也组织开展了恳谈活动,对定点医药机构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和教育。
在此,国家医保局再次强调:
2025年1月1日起,将全面推进“码上”严监管。随着药品追溯码的全量采集应用,医保基金监管进入了新时期、新阶段。大数据时代,药品回流、串换等违法违规行为已经“无所遁形”。国家医保局将充分发挥药品追溯码数据价值,构建各类大数据模型,拓展监管应用场景,对串换、倒卖医保药品、空刷套刷医保卡、伪造处方等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开展精准打击,加大处置力度。
再次呼吁各定点医药机构:一定不要有侥幸心理,要加强教育培训,严格规范作业,认真自查自纠,若有违规及时向当地医保部门报告并主动退回涉及医保基金。充分落实自我管理主体责任,严格遵守“不空刷、不串换、不采购(非法渠道药品)、不销售(非法渠道药品)”的要求,共同守护好老百姓的“看病钱”“救命钱”。
为提升药品采购的透明度和便捷性,减少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中的信息差,确保来源可追、去向可查,市医保局大力推进药品追溯码在医药采购环节中的应用,进一步防范打击非法渠道购销药品行为,规范药品市场运行,维护医保基金安全。
一、全面夯实工作基础。对照国家及我市药品追溯码试点工作要求,以药品追溯码实施需要为出发点,加强同各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组织国药、华润、津药太平等主流配送企业代表开展座谈调研,听取意见建议,认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实施路径。同时,面向药品生产企业、配送企业、“两定”机构进行系统操作业务培训,加强沟通交流,及时答疑解惑,为推进药品追溯码采集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完善采购平台功能。一是“带码挂网”。要求生产企业在产品各级包装上赋予唯一可识别的追溯码并及时更新,同时维护销售的大中小包装之间关联关系,确保药码合一、销售流向可追溯,方便统计管理。二是“带码流通”。要求配送企业对追溯码实行收货核验、发货校验,确保销售药品追溯码准确无误。三是“扫码采购”。推进“两定机构”在采购药品过程中严格查验追溯码,做到“逢采必扫”。四是“带码投标”。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将具备药品追溯码闭环管理能力作为参加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资质条件,对无法提供追溯码的药品不得参与投标。
三、不断加强信息管理。依托信息化优势,积极构建“无码不采、无码不收、无码不付”的数据基础,实现对药品采购全周期的精准跟踪管理,助力中央药库(房)建设,不断促进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良性互动、协同改革。同时,在试点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查漏补缺,完善制度建设,为后续开展耗材追溯信息管理积累经验。
截至1月15日,全国已累计采集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共158亿条,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接入88.09万家定点医药机构,占全国定点医药机构的比例超94%。
这是记者从国家医保局16日举行的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采集应用发布活动上获悉的。随着追溯码推开使用,更多药品、耗材“由谁生产、销售到哪、是否被二次销售过”等“前世今生”信息将更加公开透明,让百姓购药更安心,监督管理更高效,医药产业发展更健康。
全流程可追溯让购药更安心
追溯码是药品、耗材的唯一“电子身份证”。2024年4月,国家医保局正式启动药品耗材追溯码采集工作。
随着追溯码的推广使用,“扫码”即知药品、耗材的“前世今生”正在逐步实现,让百姓购药更安心。
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副主任赵秀竹介绍,下载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进入“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查询”功能,即可通过扫描追溯码或手工输入追溯码,查询相关信息。
据介绍,如果界面显示“查询到1次药品/耗材追溯信息”,并提供详细信息,说明药品来源合法,可放心使用;如界面提示查询到多次药品/耗材追溯信息,并显示销售记录,说明药品涉嫌多次销售,可依据信息向定点医药机构索赔。
“因为目前追溯码尚未做到全覆盖,所以可能出现‘未查询到该产品追溯信息’的情况。”赵秀竹呼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医药机构积极上传追溯码信息,早日实现“全药皆可查”。
“码上”赋能让监管更精准
2025年1月1日起,国家医保局全面推进“码上”严监管,将对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开展精准打击,加大处置力度。
“通过追溯码的应用,相关部门能够通过信息系统,便捷精准地发现虚假购药、串换药、回流药等利用药品来骗保的行为。”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主任付超奇说。
例如,针对一些“药贩子”低价回收在医院开出的药品后,加价销售到药店,药店再提高价格进行二次销售的情况,医保部门可以通过追溯码大数据,及时发现该药品追溯码信息在医院和药店之间重复上传的异常情况,进而精准锁定“回流药”的违法线索。
付超奇介绍,国家医保局正在建设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采集应用平台,将实现国家医保局、省级医保局两级部署,服务行业管理部门、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定点医药机构和参保群众。
大数据助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据悉,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上传本着自愿互惠的原则,凡向国家医保信息平台上传本企业相关信息的,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可免费批量提供该企业符合国家规定的、不用于统方的药品耗材追溯信息,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赋能服务。
“全链条追溯信息对生产企业具有很高的价值。通过这些信息,生产企业能了解到自己的产品流向,进行精细化的渠道管理。”付超奇说。
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编码标准处处长曹文博表示,通过对药品追溯码全过程的采集,企业可逐步提高数字化管理能力,更加及时准确地掌握各地市场情况,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促进合规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