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阿拉伯世界不团结?如果他们团结一致,以色列还敢猖狂吗
为什么阿拉伯世界不团结?如果他们团结一致,以色列还敢猖狂吗
阿拉伯世界为何难以团结一致?从历史、政治到文化,多维度解析阿拉伯民族认同感的缺失及其影响。
阿拉伯世界远比想象中要脆弱。政治方面,外部政治力量的干涉导致了社会和安全状况的混乱,难以构成阿拉伯民族认同成长所需要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内部的不团结也动摇了阿拉伯人形成共同意识的决心。面对这样的状况,阿拉伯人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深切的迷茫感,阿拉伯民族认同也显得脆弱不堪。
有阿拉伯学者这样痛也地感慨:
“阿拉伯人躲藏在时代的边缘……阿拉伯人的命运已经不再由阿拉伯人所决定,终有一天将丧失掉我们的民族身份。”
尤其是中东剧变还导致了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互相攻击,面对这一场社会动荡,阿拉伯人并没有以兄弟情谊团结一致。
那么,阿拉伯世界有没有团结的可能呢?阿拉伯世界为什么不团结呢?
(阿拉伯国家)
“一个民族”的种子难以结果
阿拉伯世界的不团结,本质上是阿拉伯民族认同感的缺失。一些学者甚至认为:“阿拉伯世界是否存在的标准,即是阿拉伯民族认同是否存在。”共同生活空间、对阿拉伯民族历史、文化的承认,对阿拉伯利益的维护……这些都是关乎阿拉伯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只有阿拉伯人具有情感上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恋感,真正统一的阿拉伯民族才算形成了。如果阿拉伯人自己都不热爱和认可阿拉伯民族的话,那么即使他们生活在一片土地上,讲同一种语言,也不过是貌合神离的假兄弟。
(费尔南·布罗代尔)
法国学者费尔南·布罗代尔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代代传承,给民族成员一种“同根性”,使得他们之间更加亲近,更容易找到共鸣。阿拉伯民族也是历史发展和演变的产物。阿拉伯人虽然属于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不同族群,但是他们对于阿拉伯民族的共同起源、共同历史是认可的。古老的闪族人是阿拉伯民族的祖先,阿拉伯民族从贾希利叶时期起就有了关于民族英雄、民族诗歌的记录。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也是阿拉伯人普遍了解和认可的史实。这些历史上辉煌的记忆,不但给阿拉伯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还给阿拉伯人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回忆。
(阿拉伯的历史并不缺乏文化)
阿拉伯民族热爱历史,阿拉伯学者中从不缺乏历史研究的杰出学者。阿拉伯民族所共享的历史,将深刻的民族情感以代代相传的方式,耳濡目染地灌注到阿拉伯人的认知当中,形成阿拉伯民族认同所具有的特殊认知引导,从而带给阿拉伯人历史自豪感。阿拉伯民族认同是阿拉伯人对民族经历产生的认可感,是阿拉伯人对民族情感在历史层面上的体现。而美苏冷战、全球化、中东剧变等重大政治局势,都对阿拉伯民族认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压力。这些因素使得阿拉伯民族认同在当代陷入了认同危机。
冷战思维撕裂阿拉伯民族认同
阿拉伯世界为何不团结呢?撇开遥远的历史,从当代讲起,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首先,冷战时期美苏积极在中东地区培植势力,加剧了阿拉伯各国之间的矛盾,造成了阿拉伯民族认同利益性的分裂。美国在中东地区培植以色列作为其代理人,并拉扰伊拉克和土耳其,于1955年建立“巴格达条约”,造成了当时伊拉克与埃及、沙特等国的对立。苏联则借五六十年代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浪潮,在伊拉克、叙利亚等国施加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萨达姆上台之后,倚仗巨额石油收入和苏联的支持,推行具有伊拉克特色的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萨达姆的阿拉伯社会主义与阿弗莱克提出的,以民族认同的阿拉伯社会主义有着明显的不同。他认为,凭借伊拉克一国的力量,就可以实现本国的社会主义,但尚不具有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条件。所以,萨达姆打着阿拉伯统一的旗号,大举扩张伊拉克势力,发动了1980年的两伊战争和1991年的海湾战争。虽然萨达姆本人宣扬阿拉伯民族认同,但实际上他发起的战争是国家利益和国家认同为先,表现出兄弟阋墙的强硬态度。两场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心态复杂,埃及、叙利亚、约旦和海湾国家在美国发动制裁时,害怕伊拉克地区势力的扩张,纷纷表现出支持美国和西方势力的态度。两次战争中,阿拉伯各国因为各自的国家利益分崩离析,体现出国家利益至上的政策取向,对于阿拉伯民族认同起到了极为消极的分裂作用。
统一的结果?夹在东西方之中:阿拉伯国家进退维谷
其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抗挤压了阿拉伯民族认同的成长空间,自然也就阻碍了统一与团结。阿拉伯民族认同的强大,必然会引发阿拉伯人为自身利益而在国际舞台上争取空间,这个目标与美苏的意识形态是背道而驰的。美苏双方分别试图将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强加于阿拉伯人,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潮在阿拉伯世界激烈碰撞。有学者把阿拉伯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对立,称为阿拉伯世界的“小冷战”。1967年阿拉伯国家战败后,民族认同在美苏意识形态的挤压下更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在美苏强大的意识形态压力下,阿拉伯人对本民族的自信大受打击,对本民族的未来倍感迷茫。复杂的思想环境也使阿拉伯知识分子对民族身份产生了怀疑,不利于阿拉伯民族认同的成长与发展。此外,伊斯兰复兴和极端伊斯兰主义的趁虚而入阻碍了民族认同的道路。在美苏对阿拉伯地区展开干涉和争夺的同时,以宗教认同为基础的伊斯兰复兴运动逐渐获得了民意。(突尼斯的“伊斯兰复兴运动”)阿拉伯人发现美苏的发展模式都无法带领他们走向独立和繁荣,尤其是一些世俗化的阿拉伯国家,在阿拉伯民族主义屡遭失败后,开始面临日益严重的合法性危机。阿拉伯人在对身份的失落中,越来越多地投入伊斯兰传统的怀抱,试图以宗教认同作为民族认同的替代。但是,应当承认的是,伊斯兰复兴的过程中从不缺少暴力和冲突事件。冷战中伊斯兰宗教认同的增强,不仅是阿拉伯民族认同衰微的结果,反之也对阿拉伯民族认同造成了重大的打击。冷战时期的巴勒斯坦问题,也体现了阿拉伯国家内部的分裂。1959年,阿拉法特领导了巴勒斯坦全国解放运动成立。巴解组织于1988年宣布巴勒斯坦建国。(巴解组织)巴解组织一直试图借助兄弟阿拉伯国家的力量,实现巴勒斯坦独立,对于建立在阿拉伯民族认同的阿拉伯民族团结依然有所期待。但实际上,这种期待在一次次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中不断遭到打击,阿拉法特本人也认为:“巴勒斯坦问题不光是以色列,也与阿拉伯人有关,甚至以色列倒没有阿拉伯人坏。”阿拉伯民族认同在巴勒斯坦所遭遇的失望,不但使得地区性认同回归主流,还导致了巴勒斯坦人对宗教认同的倾斜。阿拉伯民族认同给该地区人民带来的伤痛和空白,由国家认同和宗教认同分别填补。随着数次中东战争的失败,穆斯林兄弟会的力量在巴勒斯坦逐渐壮大。80年代初,伊斯兰势力愈发活跃。
(亚辛)
1988年,亚辛领导的伊斯兰抵抗运动正式成立,其态度激进,赞同圣战。20世纪末期,该组织在巴勒斯坦地区获得了广泛的民意支持,并且与田解组织和平建国的追求分道扬镜,彻底走向了公开对立。伊斯兰抵抗运动对民族解放的理解是从宗教的角度出发的,在身份认同的确立上:“耶路撒冷对伊斯兰教是最重要的圣地,用宗教取代了民族身份的概念,是穆斯林的感情与特定地理区域的结合。”换言之,该组织是以宗教认同取代民族认同。从本质上来看,巴解组织与伊斯兰抵抗运动的矛盾,是二者对巴勒斯坦人群体身份认同的彻底分歧,是阿拉伯民族认同的力量衰退后,地区性国家认同和宗教认同两条不同道路的对立。(阿拉伯动荡成为主流)换言之,中东剧变对阿拉伯民族认同进行了一场残酷的考验,阿拉伯政府的答卷并不令人满意。各国从各自利益出发,体现出了以国家利益为先的态度。地区的局势的混乱还导致了宗教认同的复苏甚至极端宗教势为的抬头。在现实的国家利益面前,阿拉伯国家以民族认同为先,迈出实质性的政治步伐走向团结统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参考资料:
张倩红:以色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出版出版。
余建华、汪舒明、罗爱玲:中东变局研究,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出版。
尹崇敬:中东问题100年,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出版。
肖宪: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版。
高尚涛:权力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阿以关系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8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