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证实:晚餐时间不当会增加高血压风险50%
研究证实:晚餐时间不当会增加高血压风险50%
最近,一项来自日本的研究揭示了晚餐时间与高血压之间的惊人关联:晚餐如果在睡前2小时内进食,高血压风险会增加50%。这一发现为现代人忙碌生活中的饮食习惯敲响了警钟。
晚餐时间与血压的关系
日本福冈大学的研究团队在《高血压研究》期刊上发布了一项涉及近3000名平均年龄57岁的受试者的调查。结果显示,睡前2小时内进食的人,其高血压风险比其他人高出了23%。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晚餐时间推迟到晚上9点以后,且入睡间隔时间越短,未来罹患高血压的概率就越高。
研究人员分析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两种机制有关:睡前吃东西可能会引起夜里的高胰岛素血症,导致交感神经活动增加,钠滞留,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这些都会导致血压上升。此外,晚上吃得太晚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交感神经亢奋,进而使血压升高。
冬季晚餐注意事项
冬季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为了预防血压升高,晚餐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避免高盐、高糖、高热量食物:日常做菜时应减少盐的用量,每天摄入量最好控制在5克以内。高糖食物的摄入量也应控制在25克以内,尽量避免高糖的蛋糕、奶茶和饮料。晚餐的热量摄入需要管控,建议少吃动物油脂、奶油等脂肪含量高的食品,每天的禽畜肉摄入量最好控制在40-75克左右。
不饮酒、不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虽然饮酒初期可能让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但随后血压会剧烈上升。
适量运动:饭后不要立即坐下或躺下,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但饭后不宜立即洗澡,以免影响消化。
北大研究证实健康饮食方案效果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的武阳丰教授和王艳芳研究员等人在《循环》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对265名轻度高血压患者进行了为期28天的饮食干预。研究结果显示,选择心脏健康饮食的参与者在28天的实验期间,血压平均下降了156.7mmHg,相比普通饮食组效果显著。如果能长期维持这种饮食方式,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望减少20%,心衰的风险降低28%,全因死亡率也能减小13%。
这个饮食方案的具体建议包括:
- 降低盐分摄入,每天控制在5克以内
- 增加高钾食物的摄入
- 多吃优质蛋白,每天摄入1个鸡蛋,每周加5个,同时每天喝牛奶
- 多吃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
- 确保钙的摄入,主要通过牛奶、海鱼和豆制品
- 每天摄入约25克坚果
- 每天摄入12种食物,每周至少25种
冬季的饮食应尽量清淡,这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让生活更加安心。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为健康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