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人如何“花式”育儿
看古人如何“花式”育儿
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近几年,“反向育儿”的概念受到广泛关注。许多90后、95后父母开始以一种平和理性的方式教育孩子,主打一个情绪稳定、精准拿捏。但也有大批父母依然沉浸在焦虑的情绪中,这种持续的焦虑不仅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可能给孩子带来额外的压力。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的孩子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沮丧,缺乏探索的兴趣和创新的动力。
今日推荐《不焦虑父母俱乐部》。这是一本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心理和行为,治愈育儿焦虑的实用手册。著名作家郝景芳不仅是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得主,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博士。她从家教中常见的25个困惑切入,就每个问题为大家介绍一本经典的心理学书籍,并结合自己的育儿经验,总结出不同“教育配方”。通过对这些专业书籍的拆解和介绍,让父母了解心理学、脑科学的方法理论,并能运用在自己的家教难题中,帮助父母们驱散教育的迷雾,让育儿生活变得平静从容。
重视家庭教育,树立良好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育儿不仅注重德行的培养,还强调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下一代,《诫子书》《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都是古代家训名篇。不论古今,教育孩子始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今天,我们以几位古代名家的育儿理念为参考,看看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诸葛亮:静思慎行谨慎交友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智慧和才能不仅体现在国家治理和军事战略上,同时也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虽然直接记载诸葛亮具体育儿方法的历史资料不多,但从《诫子书》这篇流传千古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一些教育思想和理念。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字里行间强调了几个重要原则:
一是修身养性:诸葛亮认为个人品德修养是立身处世的根本,他告诫儿子要勤学好问,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提升自我。
二是静思慎行:他教导孩子要“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即要有淡泊名利的心境和平静的心态,这样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并且能够实现远大的目标。
三是谨慎交友:他认为选择朋友非常重要,应该与那些能够相互促进成长的人交往,避免不良的朋友影响自己的发展。
四是珍惜时光:“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提醒人们时间如流水般逝去,应该教导孩子珍惜每分每秒,努力提升自己。
从这些原则中可以看出,诸葛亮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一个人的品格和精神面貌。这样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现代家长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曾国藩:勤俭节约 严慈并济
曾国藩是中国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他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其书信集结而成的《曾国藩家书》,是他一生治家、治学、治军、治政思想的集中体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的育儿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身作则:曾国藩非常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认为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着直接的影响。他强调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榜样,通过自身的道德行为来引领孩子成长。
二是勤俭节约:他认为培养孩子良好品行的基础是提倡节俭的生活态度。他教育家人要勤于劳作,反对浪费,从小事做起,养成节俭的习惯。
三是重视教育:曾国藩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他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他鼓励子女读书,认为通过学习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从而提升个人素质。
四是严慈并济: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曾国藩既强调严格要求,又不失慈爱之心。他认为适当的严厉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和责任感,而慈爱则是家庭和谐的基础。
这些家书不仅是对当时家庭成员的指导,也是后人学习的宝贵资源。
陶渊明:不“鸡娃”,也不放任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以其诗歌中的自然主义倾向和对简朴生活的热爱而著称。虽然没有专门撰写关于育儿方法的文字,但从他的诗作中可以提炼出一些教育子女的理念。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责子》
一是强调儒家的自强观念:陶渊明在教育儿子时强调儒家的自强观念。他在《命子》诗中为长子取名为“俨”,寓意庄重,希望他能够像孔伋一样,时刻“求思”上进,即儒家所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是尊重孩子的本性:他认为教育孩子应当尊重他们的天性,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成人的意愿行事。在《责子》诗中虽然表达了对儿子们的失望,但也流露出对他们本性的理解和接受。
三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他认为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灌输,更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四是不“鸡娃”也不放任:陶渊明在教育孩子时,既不像现代意义上的“鸡娃”那样过度施压,也不完全放任不管。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孩子在自由与约束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五是接受孩子的平凡:在《责子》诗中,陶渊明虽然表达了对儿子们的批评,但他也显示出了一种开放的态度,即便孩子最终没有达到他的期望,他也能接受这个结果。
陶渊明的教育理念既包含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又融合了个人的生活哲学,可以看出,他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德行、有能力、有独立思考的人。
综合古人的智慧,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家庭教育的核心都在于培养孩子的品德与智慧。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让孩子们学会如何爱自己,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才是我们作为父母最珍贵的馈赠。
爱与尊重永远是内核,要注意因娃而异、张弛有度,避免剑走偏锋。毕竟,无论什么方式,“育”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