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清代男袍造型,看其功能性的转变,如何体现满汉文化的相互交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清代男袍造型,看其功能性的转变,如何体现满汉文化的相互交融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521/10/66175384_1123897470.shtml

清代是我国传统服饰发展的重要时期,以满族服饰为基础的窄袖长袍成为主流,形成了中国服装史上的第四次服饰变革。清代宫廷男袍以其独特的造型特征、丰富的图案融合、鲜明的色彩搭配,展现了满汉文化的相互交融。

清代入主中原后,形成了以满族贵族服装为主体的宫廷服饰,并在吸收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和艺术特征的服装形制。清代宫廷男袍的特点表现在其功能性从实用到适用的转变,继而过渡为装饰性和标识性的艺术符号,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文化自觉性和适应性。

这一时期宫廷男袍以其独特的造型特征、丰富的图案融合、鲜明的色彩搭配、精湛的刺绣工艺,成为了清代服饰设计中独具魅力的文化元素。

清代宫廷服饰的发展与袍服的类别

自满族统治阶级入关后,服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满装也成为社会的主流服饰。清代宫廷服饰是以满族服饰款式为基础,融入汉族等民族的服饰文化后所形成的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服饰。

古代中国素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说法,清代时期服饰依然作为国家政治必要的辅助手段。

为防止被汉族文化同化,清政府将服饰制度化、符号化,注重满族服饰特征的保留、推广与传承。同时,服饰也作为民族的象征,凸显满族统治者的身份地位。清代服饰在满族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形制上继承了满族传统元素。

满族入关后,随着满汉文化不断交融,服饰款式、色彩、纹样、质地在融入汉族文化过程中不断繁复,形成了具有时代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清代风貌”。

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再到满族入关,满族服饰不断丰富,融入汉族、蒙古族服饰特征后发展创新,但服饰的基本形制未曾有大变,产生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特色。满族服饰最初以实用性为主,后来逐渐产生艺术审美的需求,伴随着社会历史进程发展丰富,民族经济文化水平逐渐提高。

满族注重祖制,服饰得以传承和发扬,可见满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彰显了民族特色。清代与明代在时间上承前启后,明朝服饰对清代宫廷服饰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服装上自然会产生联系和借鉴。

明代满族的族名为“女真”,当时女真族与汉族的交流已经非常密切,汉族的经济文化对女真族的社会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女真服饰也受汉族的影响很大。清代入关前后对服装的追求发生改变,入关之前,满族服饰尤其注重实用功能,这也是后来满族服饰特有款式造型形成的原因之一。

随着历史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满族服饰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面料华丽、纹样繁复,从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到美好寓意表达的过程,是对服饰需求从实用功能性向艺术审美性转化的过程。

满蒙长期建立交流体现在服饰方面,蒙古服饰对满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两民族服饰非常相似。冠服制度随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生而出现,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人文关系的产物。中华民族的着装受封建社会思想支配,存在于礼教和国家制度之间。

清代时期的冠服制度在满族入关之前开始建立,入关以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时期不断丰富补充,在乾隆时期完成,标志着清代服饰风格特征的确立,即在满族服饰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前朝服饰制度内容并加以修订而形成的。服饰制度的完善促进了清代宫廷服饰的发展,直至清末几乎未有大变动。清代规章有序的服饰制度化、政治化,形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特色的款式造型。

清代宫廷服饰将北方民族和中原汉族的“服”与“饰”融合为一个整体,体现出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通。

宫廷服饰即为官定服饰,是宗室、贵族、文武百官的服装,他们所着的冠帽、袍衫、鞋履等都按照身份级别穿用。随着满族入关,汉族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宫廷服饰不断繁复。冠服制度下的清代宫廷服饰成为时代的缩影,展现了时代文化与社会意志,代表着这一历史时期的织造工艺水平,也折射出清代社会的发展状况,同时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及审美情趣的发展水平。

清代宗室及文武百官根据穿着场合、节庆时日、象征功能的不同,服饰类别众多,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等种类。礼服袍即朝服袍,是清代服装中规格最高、最为正式的服装,帝王及百官参加朝会、重大典礼及祭祀活动时所穿,制作工艺最为繁复,是最精致的礼仪服饰。

清代宫廷男袍的造型特征及文化内涵

宫廷男袍整体廓形特征

清代宫廷男装中,袍服的特征是最为突出的,也是最具有北方民族色彩的服装款式,男装袍服的造型的形成离不开满族先民生活环境的影响和政治与礼法约束。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注重服装的象征性,强调服饰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协调。

自先秦时期形成的宽衣文化以来,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在各时期虽有交融,但是平面裁剪方式下形成的宽衣造型未曾改变。清代男子礼服袍在款式造型上为满、汉服饰文化的融合体,衣裳分裁连属形制造型明确,规则有序。

宫廷男袍局部造型特征

清代宫廷男袍的局部造型特征是独特的、具有民族文化象征性寓意的,体现了满族服饰文化中生活艺术的融入和民族审美情趣的表达。

袍服领部造型在历代服装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变化,自北方地区与中原地区服饰相互产生影响以来,民族之前的不断融合,改变了衣冠形制。袍服领部先后经历了商周及秦汉的时期交领大襟右衽,唐代的圆领大襟右衽,直至清代服装袍服的领部存在一定的统一性,皆为圆领造型,礼服袍外需加披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单独可放在袍领处的里衬领衣。

清代后期,受汉族文化影响有渐宽之势,但在拼接形式和整体造型上还是表留着紧身的特点。清代满族入关以后,遵守先祖善骑射的旧制,服装保留北方窄袖的特点。为了手臂活动方便,袖身从腋下至袖口逐渐收紧,与中原汉族传统服饰的袖型差别很大,这也是北方民族服饰紧身窄袖的一大特点。

马蹄袖头是清代宫廷服饰的特色袖型,因其形似马蹄状而得名。为实用方便可以用袖内隐藏的纽扣将袖头固定上,不需要时将袖头拆下。

马蹄袖早年主要用于打仗和外出狩猎的服装上,马蹄形半圆袖头覆盖于手背,起到保护和保暖的作用,不妨碍射箭等手部的活动。随着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马蹄袖逐渐发展成服装中不可缺少的标志性部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装饰在服装上。

清代宫廷男袍的下摆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吉服袍为首的左右前后四开裾或者是左右两开裾的开裾式下摆,第二类是礼服袍中上衣下裳连接式的裙式下摆,第三类是袍服右下角有方形缺口的缺口式下摆。三类袍服下摆结构造型的均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均具有增加下肢体活动量的作用。

清代官服在制定时,除款式上保留了满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外,装饰纹样上也吸收了汉族冕服中的纹样,既保留了本民族服饰特点,又不失汉族帝王服饰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清代时期民族特色浓郁的服饰款式。清代宫廷服饰注重表面图案的装饰,工艺之繁、色彩之艳、类型之多是对清代服饰图案的完美写照。

宫廷男袍造型文化艺术特征

满族作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一代代的薪火相传,不断发展。

满族非常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清朝入关以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推广自己的民族文化,用本民族文化影响周边民族。清代宫廷男袍造型的实用性、象征性、审美性是在民族融合的形势下形成的,是满族文化与汉族、蒙古族等多民族文化交融互惠后形成的,是满族服饰不断汲取多民族文化营养后形成的文化产物。

这次大的民族融合使满族服饰的基本造型成为宫廷服饰的基础,男子服饰的造型艺术更是源于满族先民的生活环境的变迁、历史文化的进步以及个人需求的转变。清代服装聚实用、礼教、美学为一体,近三百年的历史里,充分折射出当时人民的艺术审美、民族习俗,同时也体现出了满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交融发展。

清代宫廷男袍在款式造型上保留了满族先民在服饰上的基础实用性。

马蹄袖是满族服饰中具有代表性的袖型,代表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民族服饰特色,既能起到保护手背的作用,又不妨碍手的活动,符合人体的实际需求。缺襟形制的设计也是根据骑马狩猎的实际需要,袍身缩短,右襟短一节,方便了骑马时腿部的活动,灵活自如。满族袍服多开衩,同样是为了适应肢体活动的生理性机能。满族服饰为了适应丰富多彩的物质生产生活,不断设计、改善,可以说,满族服饰的特色造型是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不断走向完善的。

服饰和文字、语言是一样的,皆是一种符号。符号象征是传统服饰一直未曾脱离的功能属性,从形制结构到纹样图案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文化寓意的表征。清代宫廷男袍的种类繁多,在各类袍服的标识性是明确的,具有极强的符号代表性。朝服为上衣下裳式,有披领等造型特征的集合呈现出极高的礼制性和权威性,这是在清代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凝聚了本民族群体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而形成的民族文化精神,成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点,是清代宫廷男袍文化相对稳定的根本性民族特征。

自清代建立,满族入关,服饰的发展进步更加倾向于艺术审美的视觉效果。清代宫廷男袍的造型特征,形成了这一时期统一的外观造型。受当时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的影响,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程度的拓宽,袍服从最初的追求实用性像艺术审美性过渡,在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服饰审美概念,占据主体地位。这一过程反映了当下民族的文化心理,同时也是生活富足、社会安定、人们审美情趣的表达。从实用到象征、审美的发展,这一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生活方式改善,以及精神文化层次提高的过程和展现,同是文明程度由低级到高级,由朴素到繁复的发展状态。

总结

一个民族的服饰反映了本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构架以及历史发展,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也是文明发展的基因密码。在清代宫廷服饰当中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互融,南北民族文化的精华,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代代相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