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更清晰,辐射剂量更低!突破创新,全球首例零噪声DSA投入临床使用
图像更清晰,辐射剂量更低!突破创新,全球首例零噪声DSA投入临床使用
不损失影像细节的同时,消除传统DSA设备的“噪声”,实现图像更清晰,辐射剂量更低。联影医疗X射线事业部负责人向军表示,零噪声DSA通过优化成像系统,让图像中的干扰性噪点几乎完全消失,从而让DSA设备的图像空间分辨率提升57%,信噪比提升超过4倍,造影辐射剂量降低至少70%。
“零噪声技术是血管介入领域的重大突破,它不仅大幅提升了图像质量,冠脉造影的间隔支、对角支等侧枝小血管看的清清楚楚,透视图像质量达到了造影水平,更将辐射剂量降至新低。我们的医生都喜欢来这个导管室做手术,因为它的图像好剂量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在手术直播中表示, “今天这场手术我们全部用的国产设备,这是自1895年伦琴发明X射线130年来的一大重要突破,零噪声DSA的出现,就像DeepSeek不劣于美国的OpenAI一样,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其他任何一家公司拥有零噪声技术,我认为零噪声下的冠脉造影图像质量非常好。”
今天接受全球首台零噪声DSA的复杂PCI手术患者是一名59岁的男性,属于超重范围。根据术前检查结果,患者的冠状动脉显示出多部位严重狭窄。葛葛均波院士的治疗策略是先开通前降支,再处理右冠CTO。
在心血管介入手术中,逆向CTO手术一直是临床公认的技术难题。在CTO逆向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精准操作,选择合适的侧枝血管并推进逆向导丝。这项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极高,尤其是在遇到小血管时,医生往往只能通过经验“盲穿”来寻找左右冠脉之间的血管通道。
葛均波院士表示,“有时候我去基层医院,设备图像质量不太好,会影响手术的操作。”传统的DSA设备往往无法清晰显示微小的血管或侧枝循环,增加了手术难度。
本场手术使用的零噪声DSA不仅清晰显像了患者冠脉的0级和1级侧枝,帮助葛均波院士快速找到了逆向导丝行进路径,成功开通了右冠CTO,还至少降低了70%的辐射剂量,为患者的安全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未来,零噪声DSA的临床推广将有望大幅降低CTO手术难度,从而提升CTO手术的成功率、节约CTO手术时间。
其中,70%的辐射剂量降低对于医生和患者都具备重大的意义。
在心脏介入手术中,尤其是复杂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手术,由于这些手术通常时间较长,可能持续2-4小时,手术过程中的X射线辐射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医生而言,长时间暴露在辐射中,不仅会加速健康问题的出现,还增加了脱发、辐射性皮肤损伤,甚至患上癌症的潜在风险。
于患者而言,辐射剂量过高可能导致皮肤损伤,甚至损伤到一些敏感器官区域。而这种伤害有时在临床上并不容易立即发现,可能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逐步显现。
中山医院钱菊英副院长表示:
“零噪声DSA有效地将辐射剂量降低了70%以上,这意味着在同等图像质量下,可以大大提升患者的医疗体验,减少手术后的副作用和并发症,提高单次手术的总体安全性。此外,降低辐射的积累效应,也可能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大大降低辐射相关的健康风险,为患者带来更加可持续的医疗保障。”
2017年,基于科技部“十三五”数字诊疗装备重点研发专项——新型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射线成像系统及临床应用技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联影医疗开启深度合作,四年后该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葛均波院士在2021年10月完成了uAngio全球首台手术。这是国产高端智能介入造影系统首例心血管介入手术,对于这场临床验证,葛均波院士认为联影智能介入造影系统图像质量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山医院作为uAngio设备的“首发用户”,几年时间手术量迅速积累,从第一台到第一万台手术的完成,不仅为国产DSA设备的持续优化提供海量数据,更推动了心脏介入诊疗的标准化和术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