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科举”之路
中国古代的“科举”之路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完备于宋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这一制度打破了门阀大族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以来,朝廷实行选官制,主要有“察举制”和“征辟制”,后来合并成“孝廉制”。选拔上来的人才称为“秀才”。东汉时期,为避讳刘秀,改称“茂才”。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下令各大州郡贡选三位人才至中央应考“秀才”,科举制度由此诞生。隋朝科举设有“秀才、明经科(为孝廉科改的)、进士科、俊士科”等。
唐朝科举
唐朝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等。常科也叫贡举,指的是稳定开设的考试科目。制科也叫制举,是不定期开设的科目。
唐太宗时,考试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科。唐朝最难考的是“秀才科”。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殿试”。解试也叫乡贡(州县考),考上了叫举人。一般在秋季考试叫“秋围”。省试也叫礼部试,由尚书省考,一般在春季考试,也叫春围。考上了叫中“进士”。
在唐朝,中了进士不等于就此做官了。还要经过吏部的考试,也叫选试,合格了才能做官。例如韩愈,中了进士后,吏部试考了三次都没考过,就做不了官,最后只能给别人当“幕僚”。
宋朝科举
宋朝科举前期延袭隋唐,有常科和制科。中后期,相较于唐朝,完善了许多。宋朝科举创立了六项制度:
- 院锁制:992年那科科举,锁门,考官不准回家。
- 不准带书本进考场,官员子弟必须复试。
- 糊名法,就是把试卷上考生的信息,全部用红纸糊起来。我们今天的大型考试,仍然沿用“糊名”方法。
- 誊录卷制度,1033年完善。
- 殿试增加皇帝随机出题法。
- 开放考试门户:这是最重要的士农工商杂类都可参加考试,彻底取消了“出身和门第的限制”。
宋朝科举制度有解试、省试、殿试。州府主持叫解试。宋朝参加解试之前的所有读书人,可以称为“秀才”,也可以说宋朝没有“秀才”这一说,因为宋朝没有“秀才”考试。礼部主持叫省试。殿试时有时官家会亲自随机出题。
公元1065年,宋朝规定了科举每三年一次。顺便说下,宋朝的“举人”是一次性的,中了解试考不上省试(会试),就不是举人。想要当举人,就得三年后重新参加省试,就是“会试”。也就是说,宋朝的举人只有三年期限(和明清不同)。
宋朝科举改革还有个插曲:宋仁宗之前的科举考试,中了会试,殿试没合格也不是进士。有个叫张元的考生,屡次参加殿试都考不过,一气之下投了“西夏”,最后官制西夏宰相。这么说吧,宋朝遭受的西夏骚扰,大半原因是拜“张元”所赐,他为西夏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鉴于此,宋仁宗在嘉佑二年即公元1057年,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至此后,宋朝读书人只要通过了省试(会试),就已经是进士了。参加殿试不过是排名罢了。
宋朝创立了“甲”“乙”两科。状元、榜眼、探花,也是在宋朝叫起,后面朝代沿用。
明清科举
明清时期科举制为大家比较熟悉:
一般的是县试、府试、院(道)试、乡试、会试、殿试。县试和府试为童生。院(道)试通过了才是秀才。也就是说,明清的秀才是要考试的。中了“秀才”,可以“见官”不跪了。
乡试,秀才通过了乡试考试,被称为举人。明清的举人地位很高,与宋朝举人是一次性的不同,明清朝的“举人”,不想再参加会试了,也是“举人”,明清的举人被称为“举人老爷”,那是了不起的人物。
会试,举人参加“会试”高中后,就是贡士。贡士参加殿试,统称为“进士”。因为延续宋朝以来殿试不黜落参加考试人员,一般的考上了“贡士”也就是“进士”了。然后,殿试排名,沿用宋朝的“状元、榜眼、探花”等,以下依照名次类推。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自从隋朝开科举,打破了隋朝之前的门阀大族,到宋朝彻底广开门路。“士农工商杂”都可参加考试科举考试,中者即可“做官”,“寒门子弟”的出路通过读书就可“为官”,可谓是天下人“福音”。尤其是宋朝,从皇帝宋真宗开始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再到宋朝读书人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取士,已经是许多读书人走向“士途”的必经之路。直至明清,科举制度愈加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