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二战德军伙食揭秘:从面包连到野战厨房的后勤保障体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二战德军伙食揭秘:从面包连到野战厨房的后勤保障体系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16/10/62166673_1131499269.shtml

在二战期间,德军的伙食供应体系堪称庞大而复杂。从面包连到屠宰单位,从野战厨房到补给纵队,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严密组织。本文将为您详细揭秘这个庞大的后勤保障系统,以及德军士兵们的日常饮食安排。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承诺让德国人吃得饱,但为了实现这一承诺,他将目光投向了战争。在二战期间,德军的伙食供应体系已经相当完善。每个步兵师都设有管理队,负责伙食和邮政事务。管理队下设伙食处、面包连、屠宰单位和战地邮局等机构。

面包连:核心供应单位

面包连是德军野战炊事部队的核心单位。整个面包连全年有军官、副官、军士和士兵共120多人。装备包括两辆烤箱车、一辆和面机车、一辆6.5千瓦的发电机车和五辆运输车。人员方面,有一名军官和46名士兵,其中30人是面包师,每天要为15000人做面包。

机械化师的面包连与步兵师的面包连在编制和装备上基本相同,主要差别在于人员数量和车辆种类。战争中前期,每个集团军都配有两个面包连,后期则合并为一个大型面包连。

野战厨房:前线补给

战场上,德军的伙食主要依靠野战餐车,这些餐车还有个霸气的名字——"火炮"。野战厨房有条规矩:锅里永远得炖着土豆和肉。但这些厨房没有烤炉,所以香肠和面包得由营级厨房提供,后勤兵得扛着送到连队。

屠宰单位:肉类供应

德军的屠宰单位负责为士兵们准备肉食。屠宰单位一天要宰15头牛、120头猪或240只羊,还要做三吨香肠。屠宰单位装备有专业的吊装车和屠宰工具,煮肉的大锅、灌肠机等设备也一应俱全。此外,还有带熏制设备的卡车和冷冻储藏肉类的冷柜车。

食品配送流程

食品配送有一套固定的流程。以东线为例,食品先在占领区的仓库集中,然后通过集团军群后方的火车终点站运输,最后送达各集团军和师的火车站。有时,后方的物资会先送到集团军的后勤站,再分发到各军仓库或直接送到补给点,最后由团和营分配好,送到前线。

士兵们的日常饮食

德军士兵的野战口粮每天的量都是精心计算过的。冷食口粮方面,面包是主角,每天得有750克。油脂也不能少,150克的量,包括黄油、猪油、人造黄油这些涂抹用的脂肪,大概60-80克;还有动物或植物脂肪,70-90克,用来做热食。香肠120克,新鲜的或者罐头装的,或者罐头鱼,或者奶酪。果酱或人造蜂蜜,最多200克。7支香烟或者2支雪茄。

具体的热食配给,那就更丰富了:土豆1000克,或者新鲜蔬菜250克,或者150克的罐头蔬菜加上125克的面条、大米、面粉、西米、珍珠米等。新鲜肉最多250克,烹调用的脂肪得从冷食口粮里出。调料15克,盐、香料这些。咖啡豆8克和咖啡代用品10克(或者等量的茶叶)。

供应情况好的话,还会有鸡蛋、水果、糖果和巧克力这些额外的好东西。特别是党卫军青年团师的小伙子们,他们的配给里,酒和香烟被换成了牛奶和糖果,毕竟他们还是小朋友嘛。

四级军粮体系

总体上,德国高层把军粮分成了四个等级:

  • 一级军粮:专门给前线作战部队准备的,也是德国优先保障的。配置丰富,包括750克面包、植物奶油、香肠或熏鱼、果酱、土豆、肉类、蔬菜或动物脂肪、调料、咖啡豆、巧克力或糖果、香烟纸、烟草等。

  • 二级军粮:给攻击已占领区域的士兵准备的,和一级军粮比起来,主食和肉类都少了一些。

  • 三级军粮:给本土防御部队的,和二级军粮差不多,但在某些副食品的配给上有所减少。

  • 四级军粮:给国内文职人员的,虽然在某些副食品的配给上也有所减少,但整体上仍然非常讲究。

特殊食品供应

作为一战老兵,希特勒深知食物对士兵的重要性,所以他几乎一手包办了军粮的配比。德国军粮中最受欢迎的食物只有两种:咖啡和香肠。

咖啡对德国士兵来说几乎是必不可少的,战前德国就储存了大量的咖啡豆。到了闪电战那会儿,前线的兄弟们能喝上咖啡粉都算不错了。但即使如此,在战争后期,由于进口量减少,咖啡豆逐渐耗尽。聪明的德国人很快就想到了用其他原料制作代用咖啡,虽然味道可能不尽如人意,但德国士兵对咖啡的喜爱丝毫未减。

德国一级军粮里的副食中,香肠绝对是士兵们的真爱。德国人爱香肠,就跟法国人爱奶酪,意大利人爱披萨似的。虽然德国人吃的没法国人那么花哨,厨艺也比英国佬好不了多少,但说到做香肠,那手艺在欧洲,甚至全世界却都是数一数二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兵在二战里,有一样东西供应得特别稳——那就是芬达汽水。跟美国大兵一样,这几乎没断供过,甚至连希特勒都成了它的铁粉。

战争后期的困境

随着战争的持续,德军的闪电战在苏联红军面前败下阵来,食物供应也越来越紧张。肉类减少,副食品从新鲜蔬菜变成罐装豆子,最后只剩下橡子粉。面包质量也大不如前,从纯黑麦粉变成掺杂麦麸、麦秆,甚至锯末的低质量面包。

七成以上的肉罐头里装着的是马肉,黑面包里塞满了木屑,乱七八糟的物料也被填充到此时的口粮当中,人造咖啡里只剩下了磨碎的橡子、山毛榉甚至是麦麸,大多数人都严重缺乏热量,士兵们只能在战壕里选择多睡觉少走路,来避免体力的消耗。而食品和口粮也不在有定制的餐盒,大多只能装在纸袋子、报纸里供应前线,甚至很多根本就无法送达。为此,战争后期,很多部队已经无法定期准备饭菜或者发放应急口粮。

在这样的状况下,各部队在撤退途中开始疯狂的掠夺老百姓,无论是法国牧民的牛,还是乌克兰农民的粮食,但凡能填饱肚子,都会被饥肠辘辘的德军士兵借来食用。

可以说,他们在1941年对列宁格勒做的事,现在一股脑都被摁到了自己的脸上。为了吃上一些肉类,后方甚至已经开始流行饲养起了所谓的屋顶猪。其实这就是抓来的流浪猫,能偶尔让他们拿出来打打牙祭。

不过颇为讽刺的是,到1945年的战线推入德国本土以后,随着德军后勤线的缩短,反而导致前线的口粮补给一度出现回光返照的迹象。

从各占领区搜刮来的食物填满了仓库,光是红酒和啤酒就足够人们在军官俱乐部里喝个酩酊大醉。同时,格林和邓尼兹也通过对手里权力的运用,依然能保证空军和海军的食物足量供应。

在帝国坍塌前最后几个月,到处都充斥着一副诡异景象,老百姓们已经饿得要死要活,德军士兵或者纳粹党棍们却四处用叛国罪搜刮着食物和财富。

秩序崩溃下,暴力成为了获得食物的重要手段。路边无数饿死、倒闭的百姓与醉生梦死的德军官兵们,成为了第三帝国最为荒诞的谢幕演出。就像希特勒上台时表态的一样,德国人在那几年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物质满足。

但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无论是在莱茵、大英还是西伯利亚战俘营里,饥饿成为了二战德军覆灭的最终注脚。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