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济贫:福利保障,这个传统是咋形成的?
欧洲济贫:福利保障,这个传统是咋形成的?
欧洲的社会救济制度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公共福利,到中世纪行会和教会的互助体系,再到近代的济贫院制度,最终发展成为现代福利国家。这一制度的演变历程,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治理的智慧。
古希腊罗马时期:最早的福利社会概念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欧洲就已经有了福利社会的概念。实行民主制度的雅典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公共福利制度,为城邦里的困难户发放钱款和食物。大学者亚里士多德更是建议向富人征收更多赋税,让整个城邦获利,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
图为亚里士多德雕塑
罗马共和国时期,为了争取民众支持,政治势力纷纷推出社会福利措施。罗马时期的公共浴场、斗兽场和公共剧院遗址,就是当时社会福利的见证。有权势之人还会举办公共宴会和游行,作为对普通人的福利。
图为罗马浴场博物馆的大浴池遗址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凯撒。他规定,只要在战场取得大胜,就会举办公共宴会娱乐民众。公元前46年凯撒从非洲凯旋,举办了一场使用两万张用餐躺椅的盛大宴会,创下了历史记录。这种传统后来成为罗马皇帝的惯例。
图为恺撒雕塑
图为享受美食的罗马人
中世纪:多元力量下的救济体系
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中世纪。此时的欧洲是一个多元社会,国王贵族、封建领主、教会和行会等力量相互制衡。行会的“互助”宗旨在救济穷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14世纪英国林肯郡的裁缝行会规定,任何陷入贫困的成员每周可领取七个便士以维持生计。如果有人贫病交加而死,行会还会负责安葬。
图为中世纪裁缝作坊
基督教教义也大力提倡济贫,教会通过养老等方式帮助穷人。中世纪后期,不少老人选择将财产捐献给修道院以换取赡养,而修道院也会给贫苦农民提供施舍,帮助他们维持生计。
图为中世纪教会
近代:从惩戒到人道主义的转变
17世纪初,巴黎有三万乞丐,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此时,帮助贫困人口成为世俗国家政权的责任。英国1530年通过《流浪者法案》,规定乞丐的惩罚措施,但也允许走投无路的穷人乞讨。法国路易十四则建立巴黎总收容院,强制乞丐劳动。
图为爱德华六世
图为路易十四
然而,收容院制度问题重重,不仅条件恶劣,还限制了个人自由。随着工业革命产生新一批穷人,这种制度难以为继。19世纪末,英国开始转变思路,1908年通过《老年年金法》,1909年提出“公共援助”概念,主张废除以惩戒为目的的《济贫法》,代之以人道主义精神的公共援助。
图为电影《雾都孤儿》剧照
图为19世纪的英国济贫院
现代福利制度的形成
进入20世纪,现代福利制度逐渐成型。政府、教会、行会以及新兴的非政府组织(如红十字会)共同参与,形成了多元化的救济体系。这一制度的演变表明,单一组织无法独立完成救济工作,多元力量的竞争与互补才是构建完善社会福利体系的关键。
图为1903年的伦敦圣马里波恩的济贫院
欧洲社会救济制度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治理的智慧。从最初的惩戒到现代的人道主义关怀,这一转变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尽管过程中不乏曲折和教训,但多元力量的共同作用最终构建了现代福利社会的基石。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