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之四:技术集成及推广应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之四:技术集成及推广应用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12/15/12140706_1133815022.shtml

好的创新成果只有放到生产中应用检验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技术集成及推广应用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关键一环,也是最后一关。这个环节需要政府、科研单位、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

串珠成链,进行技术集成

技术集成是指围绕某一应用需求,将多个单一的技术进行系统化组合,形成新的、能够解决应用问题的技术方案。这里的单一技术可以是自主研发的技术,可以是公知技术,也可以是二者的组合,它强调的是不同技术元素因有机融合与协同而实现创新的过程。技术集成的目标是满足特定的市场需求或解决现实问题,具有明确的应用导向性。农业技术集成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目标设定、技术选型、系统设计、集成实施、测试验证等环节,且整个过程要求综合考虑技术、市场、经济等多个方面因素,以实现应用价值的最大化。

需求分析与目标设定

根据市场需求分析技术集成拟解决的问题或者满足的要求,进而确定技术集成的目标,以及技术集成的局限性与必要性,为后续技术选型提供依据。

技术筛选与评估

围绕技术集成目标,广泛开展相关技术搜集,包括自主研发的技术、公知技术以及其他团队在研的优势技术等。对搜集到的技术进行适用性、先进性、可行性、经济性等多维度评估,筛选确定能够满足要求的最优技术元素集合。

系统设计与集成

根据选定的技术元素集合,进行系统设计,确定各技术元素之间的关系和接口,制定详细的技术集成方案,包括技术路线、实施步骤、时间表和资源分配等。按照实施方案,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技术元素融合、调试,形成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系统测试与验证

对集成后的新技术解决方案进行全面测试和验证,针对存在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其满足预设的需求和标准,进而满足市场需求。测试和验证时要特别注意的是,必须在不同产区或生产模式现实生产的场景中进行,以确保方案落地的可行性。

千锤百炼,实现技术商品化

技术商品化是指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可市场流通的商品、从而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这是农业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环节。技术商品化要求技术成果本身不仅要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稳定性,还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成本效益、标准程度、用户体验等因素,才能确保技术产品能够在市场上获得认可并产生经济效益。技术商品化是一个循环迭代的过程,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与定位、技术商品研发与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售前售后及持续改进等环节,需要跨学科团队的交叉协作以及市场需求的引导推动。

市场需求分析与定位

锁定目标市场及潜在用户群体,分析其消费需求及痛点,对比竞争对手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明确技术商品的目标、定位及特点,为后续技术商品研发和优化指明方向。

技术商品研发与优化

根据确定的技术商品目标定位,通过创新或者改进开展产品开发。将技术产品放进应用场景中验证产品的功能、性能,并通过产品迭代和优化熟化,以提高性能、降低成本、满足市场需求,使其具备商品性。

知识产权保护

针对商品化的技术产品,通过申请专利、商标和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其独特性和创新性,并制定知识产权管理策略,确保其相关技术的合法使用和商业化。

售前售后及持续改进

用户体验是技术商品化的“试金石”。好的用户体验还包括在售前充分挖掘表达技术的特点、价值,提高用户对技术的认知,在售后能够及时响应用户反馈的问题,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同时,根据用户反馈和市场信息,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升级,是确保技术具有可持续市场竞争的关键。

多管齐下,探索模式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存在创新周期长、区域应用差异性大、应用不确定性程度高、知识产权保护难、有偿服务难以实现等特点,因此其推广应用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转移转化或者严格成本效益核算的技术服务,而是需要结合我国农业政策、生产现状、农民素养等多方面现实情况,探索适宜的商业模式、运营模式、推广模式以及配套的生产、管理、服务等机制,来共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价值创造,进而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商业模式

理清楚合作伙伴、关键业务、用户、资源、盈利点、投入产出等各种要素及其间关系,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来平衡好科技人员、生产主体(企业)、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商业模式可以借鉴其他领域技术转让许可、技术孵化与创业、股权合作等模式,也可以结合农业领域特色探索成立农业科技服务公司、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定制化技术服务等模式。

运营模式

农业应用场景的非标准化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落地应用和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良好的运营模式来保障。传统的农业技术运营模式(如品种、肥料、农药等)往往是由企业或者生产主体自主投资建设,由企业自主运营管理即可;而智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等交叉性、系统性的农业技术往往需要科企或者政研企合作建设,需要围绕生产流程、作业标准、从业人员管理评价、质量控制等进行权责利分解,协同推动农业生产运营的标准化、高效化。

推广模式

真正的产业化推广应用最终一定依靠企业,但是对于农业创新高投入低效益的现实,尤其是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缺乏的情况下,需要结合技术成果特点、市场需求以及推广主体的实际情况探索新型的科企合作、政研企协同、研产销一体化、平台化服务等推广模式,甚至多种推广模式相结合形成综合推广策略,以提高农业技术成果的知名度、认可度和应用率。

配套机制

好的模式发挥作用还需要配套完善适用的机制。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主要包括政府引导与支持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利益联结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品牌建设机制、数字化营销机制、人才队伍培养机制等。这些机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地应用和持续稳定发展。

追本溯源,形成创新闭环

传统的科技创新范式中,创新是创新,推广是推广,一般是先创新再推广。而“场景+链式”的农业科技创新范式中,强调即研即推,创新不是起点,推广也不是终点,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循环往复的关系。因此,推广应用也就成为科技创新中的一个必备环节,或者说科技创新的一个新起点。在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的过程中搜集发现问题、评估分析问题、反馈解决问题,进而形成循环迭代的创新闭环,才能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向更高水平迈进。

健全畅通地收集发现问题

在产业化应用的过程中,要建立多元化、系统性的信息收集渠道,尤其是培养从业人员的问题意识和专业能力,鼓励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报告问题,尤其是真问题、关键问题、痛点问题,形成全员参与、共同挖掘问题的良好氛围。

科学严谨地评估分析问题

对于收集发现的问题,应培养专业人员或者组织有关专家团队进行评估分析,对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和系统梳理,明确问题的性质、重要程度、影响范围、解决难度、成本效益等,为后续创新研发的优先度提供科学依据。

高效快速地反馈解决问题

针对评估分析后确定的问题,应根据轻重缓急形成解决方案并明确责任分工。对于紧急或重要的问题,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开展技术优化或者再创新,建立畅通的“问题-创新-应用”链接机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