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功名垂后世——从东晋到清,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评价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功名垂后世——从东晋到清,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评价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40284985/

从东晋到清,跨越千年岁月,诸葛亮的形象在历代评价中不断丰富、立体。他从东晋时乱世中的清高贤才起步,在唐朝收获全方位赞誉,在宋朝遭遇多角度审视,而在元朝则延续正统定位,在明朝获官方尊崇,在清朝得到辩证维护。岁月流转,他早已超脱单纯历史人物范畴,化身智慧、忠贞、贤能、道德的集合体,成为华夏文明传承里熠熠生辉的精神符号,持续为后世为政、为军、为人输送无尽的精神养分与行事楷模。

东晋:形象高节,乱世贤才之印象

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为我们呈现了时人对诸葛亮的早期印象。书中提到“魏武帝亦弄法严峻,果於杀戮,乃心欲用乎孔明,孔明自称不乐出身。武帝谢遣之曰:‘义不使高世之士,辱於污君之朝也’”。彼时曹操以严刑峻法统治,心怀招揽诸葛亮之意,却被孔明拒绝。这一情节凸显出诸葛亮坚守自身操守,不愿涉足污浊朝堂的高洁品性,在乱世之中,这份孤高姿态使其显得与众不同。而且“元直起龙萦之孔明,公瑾贡虎卧之兴霸”,将诸葛亮与徐庶、周瑜等人并列,暗示他在那个豪杰并起的时代,已然凭借自身才能,在当世崭露头角,被视作能成就非凡功业的贤才,勾勒出一个清高又睿智的形象轮廓。

同一时期,民间流传着诸葛亮的奇谋。《北齐书》里有人宣称见到城中留有诸葛亮埋下的一斛许弩箭镞,虽未详述来龙去脉,但足以想见,在军事活动频繁的魏晋南北朝,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影响力久远,民众口口相传,名将之名不胫而走,为其军事才能蒙上神秘而令人敬畏的色彩,也说明在时人眼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早已是妇孺皆知的事了。

唐朝:赞誉纷至,全方位的敬仰推崇

  1. 诗家妙笔塑传奇:唐朝诗风昌盛,诗人们用笔墨为诸葛亮绘就绚烂画像。杜甫的《蜀相》流传千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篇以武侯祠的肃穆清幽之景起笔,满是追思氛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短短两句,精准概括其一生轨迹,刘备三顾茅庐求得安邦谋略,他又为蜀汉两朝殚精竭虑。尾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道尽壮志未酬的遗憾,让诸葛亮悲剧英雄的形象直击人心,引发无数后人的共情,在文化层面极大提升了他的知名度与感染力。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也写道“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回溯他躬耕南阳,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风云际会中助力蜀汉崛起,豪情壮志跃然纸上,体现了人们对他能扭转乾坤才能的钦佩。

  2. 军事才能受尊崇:军事上,李靖在《李卫公问对》里直言“臣本诸葛亮八阵法也,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古制如此”,表明自己所创的阵法源自诸葛亮的八阵法,足见诸葛亮在排兵布阵领域造诣高深,为后世名将所师法,以至于唐朝军方对其军事智慧无疑是推崇备至。

  3. 理政智慧成标杆:《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话语,“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展现出诸葛亮治蜀时赏罚分明、不轻易赦免的理政手段,换来蜀地大治,给唐朝统治者与臣子们提供了小国善治的样本,为后世探讨治国理政策略时常提及的范例。

宋元时期:多元解读,褒贬交织的复杂呈现

  1. 道德楷模赞誉高:苏轼在《乐全先生文集叙》评价“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于言语 ”,点明他务实能干,不追逐虚浮文名,更注重实际事务的操办,在务实这一道德维度上堪称表率。洪迈于《容斋随笔·诸葛公传》进一步升华,“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把诸葛亮捧为尧舜禹之后罕见的仁义、诚挚之人,用兵遵循仁义原则,行事出于赤诚之心,契合宋朝士大夫所尊崇的儒家道德理想。

  2. 用人策略受赞许:用人方面,范仲淹在《梦溪笔谈》所记言论称“史称诸葛亮能用度外人。用人者莫不欲尽天下之才,常患近己之好恶而不自知也;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大事”,在宋朝官场面临用人困境时,诸葛亮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做法,成为士大夫反思用人弊端、呼吁革新吏治的有力参照,启发时人突破常规选拔贤才。

  3. 军事杀伤遭质疑:不过,并非全是溢美之词。《云笈七签》指出“太公、诸葛亮等以杀人过万,大风暴起,昼若暝。以为天地反覆,其失甚矣”,从道家视角出发,批判诸葛亮军事征伐导致伤亡过重,反映出部分宋人受道家思想熏陶,对其战争杀伤的反思,给一贯光辉的形象添上一抹别样色彩,体现了在宏图霸业的视角下对人民的关注。

  4. 历史类比显地位:《宋史》里将诸葛亮与魏征类比,提到“唐太宗必得魏征,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借由魏征对唐太宗的关键辅佐作用,烘托出诸葛亮之于刘备的不可或缺。还借岳飞之事,“(岳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以岳飞的忠义比附诸葛亮,强化其忠义属性,足见宋朝官方修史时对他历史地位的看重,视其为臣子典范。

明朝:巩固尊崇,功绩铭记与官方肯定

  1. 奠基立业功劳颂:明朝文人回顾蜀汉建国历程,郑学醇《三国志蜀书二首 其一 诸葛亮》提到“三顾频烦下草庐,艰危偏许共驰驱。益州险沃称天府,终始成都是汉都”,浓墨重彩描述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不离不弃,陪着刘备闯荡险地,凭借益州沃野成就蜀汉帝业,这份打江山的功劳被反复传颂,铭记在明代文人的历史记忆中。

  2. 官方祭祀地位崇:官方层面,《明史》记载洪武年间安排诸葛亮从祀历代帝王庙,“于是……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郭子仪、李晟、曹彬、潘美、韩世忠、岳飞、张浚、木华黎、博尔忽、博尔术、赤老温、伯颜,凡三十七人,从祀于东西庑,为坛四”,能与众多声名赫赫的名臣名将同列,意味着明朝官方盖章认定他卓越的政治、军事贡献,将他捧上神坛,供后世敬仰学习,稳固其历史先贤地位。

清朝:辩证赞许,同情惋惜与正名之音

  1. 功业未竟寄同情:清朝多位文人写诗抒发对诸葛亮的惋惜。鄂尔泰《夜坐检书偶读工部蜀相篇慨然有述》叹道“碧草黄鹂万古情,杜陵野老惯吞声。祠堂不占中原地,丞相徒伤西蜀名。两立霸图生有恨,偏安王业死无成”,借杜甫诗意,喟叹诸葛亮被困西蜀,霸业难成,空留遗憾;嘉庆皇帝《读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回顾一生“征北先定南,志在灭曹氏。缚渠七纵擒,耽延无是理。复汉竭忠贞,三顾重任委……尽力功难成,天绝炎刘纪”,细数他南征北伐的艰辛,却无奈天不遂人愿,为其鞠躬尽瘁却功业未竟深表同情。

  2. 驳论发声护英名:面对部分贬低声音,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强调“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有力反驳质疑诸葛亮能力与地位的言论,以刘备独具慧眼、以诚揽才,反证诸葛亮超一流的才质,守护其在漫长历史中的卓越声名,让诸葛亮形象在褒贬争议中愈发立体坚实。

说到这里,笔者最深的感受是,与曹操不同,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赞扬,即便排除了《三国志》《晋书》《三国演义》这类常见材料,情况也是如此。本文虽未过多书写诸葛亮的具体事迹,但从这些评价中,也能窥见他鞠躬尽瘁、治世爱民的一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