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发布热搜管理规则,澄清花钱撤热搜传言,打击黑灰产行为
新浪微博发布热搜管理规则,澄清花钱撤热搜传言,打击黑灰产行为
规则发布背景
8月23日,微博官方公布了《微博热搜管理规则》。此举旨在辟谣“花钱撤热搜”“花钱压热搜”等谣言。此前,受营销推广利益驱动,第三方“刷榜”机构频繁进行“刷热搜”,导致公众对热搜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微博此举也是为了整顿平台环境,重建公众信任。
微博是社会舆论的重要指针,热搜榜单是大众获取信息和掌握舆论趋势的关键渠道。对于“热搜内容失真”的疑问,制定并公布相应规则显得尤为迫切。
规则核心内容
规则中规定,微博对热搜的排列顺序进行了详细说明,强调其中没有任何可购买的广告位置。同时,也对广告投放的具体规定进行了介绍。除了热搜榜的排序,还设有两个广告位置,分别位于第三位和第六位热搜词下方。这两个广告位置不参与热搜的排序竞争,也不会对其他词的热度计算造成影响。
此规定旨在体现热搜排序的公正性,并对广告内容与普通热搜进行了明确区分,以此回应公众对商业利益可能影响热搜公正性的疑问。
“刷榜”现象背后
营销推广和盈利目标促使第三方“刷榜”机构应运而生,它们通过人工操作,有偿提升互动、浏览、发布等数据,以实现特定内容的广泛曝光。
南都记者经过调查,发现“热搜买卖”这个灰色产业链中,第三方刷榜机构往往与知名博主联手炒作,引发热议。他们通常通过多个账号,尤其是设备群控的方式,来控制讨论,让这些“用户”看起来像是拥有独立的设备和网络身份。
算法机制分析
2018年,微博热搜进行了算法全面升级。这次升级在原有搜索热度的基础上,新增了对热点讨论、传播和互动数据的考量。算法现在能够综合计算所有热门词汇的热度,包括搜索次数、发文数量、互动频率以及阅读量等多个数据指标。
业内人士指出,网络推广领域存在一种现象,即所谓的“热搜买卖”之所以频繁,是因为微博的搜索算法似乎无法完全识别出所有的“水军”。尽管平台设有清理水军和垃圾信息的机制,但仍有部分人工操作难以被完全发现。
大众质疑声音
规则公布后,微博评论区里很多人对《规则》的真实性提出了疑问。有人直言不讳,认为“有钱就能上热搜”。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的高艳东研究员指出,这个规则并没有实现它原本想要达成的效果。
规则上既要确保榜单的客观性,却又不取消平台对榜单的调整权限。同时,它指出热搜位置不能商业化买卖,却又承认了广告位的存在。这样的规定让人难以完全接受。
平台改进建议
高艳东指出,微博在社会公共舆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针对网友的疑问,平台应当努力建立与用户间的信任。同时,平台应确保调控措施公开透明,并给予用户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
微博在确保榜单真实性的基础上,需提升对虚假流量的辨别与管控能力。这包括对算法的进一步优化,以及增强人工审核的力度。
如何让微博的热搜获得公众信任?本文的分析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