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都话“濒危”,国家语保工程选址沙溪设点调研
隆都话“濒危”,国家语保工程选址沙溪设点调研
“行,行,行渡渡,阿婆买豆腐。买唔到,跋跋倒,执个金鸡乸。”这首广泛流传于隆都地区(沙溪、大涌)的民间童谣《行渡渡》,曾是不少隆都人儿时的记忆。
如今,会讲地道隆都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为避免语言断代,今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开展二期建设,广东共设立5个濒危汉语方言调查点,中山隆都话便为其中之一。
日前,该项工程走进沙溪,寻找隆都话发音人并录制音视频。未来,这些资料都将作为珍贵的地方语言资源在国家级平台上永久保存,供后人学习参考。
六旬老人成为隆都话“发音人”
“阿叔,现在我们录一副眼镜的‘副’字,准备,开始!”8月30日10点多,位于沙溪文化活动中心三楼的录音棚里,隆都话发音人胡冠洪正襟危坐,双目直视镜头,清晰地吐出一个隆都音节,一个视频就算录制成功。这便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工作组每天的工作日常。
自8月19日到达沙溪后,由数名汕头大学文学院师生组成的工作团队便马不停蹄地开展音视频的录制工作。据项目负责人张坚介绍,本次调查共需4名方言发音人(2名青年男女、2名老年男女),3名地方普通话发音人以及若干口头文化发音人。经过8月初在网上发布的“寻找隆都话发音人”活动的宣传推广,共有近70人报名参与。
按择优录用的标准,大多数人选很快便确定了下来,只有一名老年男性发音人迟迟未能落实。“可能老年人平时看手机少,无法得知这次的活动,所以没什么人报名。”张坚说,得知这一情况后,沙溪文化部门第一时间按照选拔标准(父母、配偶均为沙溪人且未在外地长住),为工作组推荐了63岁的胡冠洪。
按照调查工作的要求,每名发音人都需要录制大量的词汇,其中老年男性发音人的录制工作最为繁杂,包括1000个字、1200个词、50条句子的读音,录制过程不能眨眼睛、不能有气音和口水音,要求十分严格。
“我们还会适当录一些禁忌语、隐语、骂人话、顺口溜、祭祀词等,光阿叔一个人就有2000多条视频。”项目负责人张坚一边介绍,一边将电脑屏幕转向记者,只见电脑内的视频文件密密麻麻,让人眼花缭乱。
63岁的胡冠洪开玩笑说,最近的体验可谓终生难忘:“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还能像新闻主播一样上‘电视’呢!”胡冠洪说,虽然连续多日的录制让他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但一想到自己所参与的这件事将对后代学习隆都话产生多么重要的影响,他就觉得浑身是劲。
张坚介绍,待调查工作结束后,所有录制的音视频都会永久保存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上,并配上国际音标,供大家参考学习。
盼望更多本地青年关注方言保护
据了解,于2015年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是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实施,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语言文化类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2021年4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二期建设,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科学保护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促进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
据统计,一期建设共完成1712个调查点,调查收集到123种语言和全国各地方言的原始语料文件数据1000多万条,其中音视频数据各500万条,中山石岐话也曾在一期调查中,被收录其中。
“我们留意到,随着家庭观念的改变,许多本地家庭中很少再看到长辈刻意去教孩子们说本地话了,有的为了拉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反而会主动地去学习普通话。”曾多次参与调查工作、本身也从事语言教研工作多年的张坚,对于地方方言的逐渐衰落,有着自己的感触,在他看来,方言的“濒危”与一个家庭的引导和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像阿叔家那样,坚持用方言与孩子交流,那情况也许会大不相同”。
眼下,所有的调查工作即将结束,回顾这些日子的经历,除了深刻地感受到了隆都话的独特魅力,张坚还特别提到了本地青年俊文的名字。
“俊文是一个打从心底热爱乡土文化的人,刚到沙溪时,我就听说了他这13年来一直在坚持用自己的方式保育隆都话的事迹,在这次的工作中,俊文也为工作组提供了许多隆都话的书面材料以及录音的设备,为工作的顺利开展给与了很大帮助。”张坚说,他感动于俊文的努力与坚持,因为语言与生物物种资源一样,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种方言一旦消失,以之为依托的思维方式、口传文化、民风民俗也会随之消失,所以保护地方方言绝不仅是国家的事,更需要千千万万个像俊文一样的“战士”为保护乡土文化而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