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临近齐国,为什么消灭鲁国的是楚国呢?
鲁国临近齐国,为什么消灭鲁国的是楚国呢?
鲁国,这个位于今山东省境内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其灭亡之谜一直为历史爱好者所津津乐道。为何邻近的齐国未曾染指,反倒是遥远的楚国将其灭国?本文将为您揭示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鲁国,作为周朝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国力最强盛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统治核心区主要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还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以及临沂平邑等地。众所周知,鲁国和齐国都位于今山东省一带。然而,进入战国时期,鲁国并非被齐国所灭,而是被南边的楚国所消灭。那么,为什么鲁国会被楚国而非近在咫尺的齐国灭亡呢?
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记载,公元前261年,楚国大军进攻鲁国,夺取了徐州之地。公元前256年,楚国君主楚考烈王派遣大军消灭鲁国,迁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公元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由此,对于鲁国来说,是被楚国所灭,而不是齐国。那么,问题来了,齐国一直对鲁国虎视眈眈,为何没有成功消灭鲁国呢?对此,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多次兴兵讨伐鲁国,想要削弱甚至消灭鲁国。不过,对于齐国在春秋时期的进攻,基本上都被鲁国打退了。
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由此,在春秋时期,鲁国还是比较强盛的,所以在长勺之战等战役中,鲁国成功击退了齐国大军。而在春秋中后期,因为晋国和楚国的崛起,也即在晋楚争霸中,齐国的实力受到了削弱。在此基础上,鲁国因为跟随中原霸主晋国,齐国因为无法和晋国正面抗衡,所以也无法去消灭鲁国。在春秋后期和战国初期,虽然鲁国的实力进一步削弱,但是齐国因为田氏代齐,也暂时没有对外用兵。
到了战国中期,特别是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这三位君主在位时,齐国击败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不过,对于此时的齐国,却将注意力放在宋国身上了。相对于鲁国,宋国的地理位置上更加优越。就宋国来说,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还拥有定陶等比较繁荣的城市。由此,在战国中期,齐闵王派遣大军消灭了宋国。但是,在齐国灭宋后,立即遭到了燕国、韩国、魏国、赵国、秦国等五国大军的进攻,差一点就被灭亡了齐国。在济西之战后,齐国可谓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实力来消灭鲁国了。
最后,与此相对应的是,相对于齐国,楚国对于疆域的渴望更加强烈。在西周初期,楚国不过是一个方圆50里的小国。正是因为不断吞并周边的小国,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疆域面积最大的一个诸侯国。在战国后期,楚国因为秦国的不断进攻,所以将都城迁移先后迁移到今河南省、安徽省一带。在此基础上,楚国的重心自然东移了,而旁边的鲁国,可谓首当其冲。于是在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大军消灭鲁国。在消灭鲁国后,对于已经衰落的齐国,楚国还进一步蚕食齐国的疆域,将自己的疆域扩张到今山东省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