钨铁钒铝合金提升温差发电效率,有望应用在物联网领域
钨铁钒铝合金提升温差发电效率,有望应用在物联网领域
维也纳工业大学研究团队通过钨铁钒铝合金材料薄膜涂层,将温差发电的热电优值系数(ZT值)提升至5~6,这一突破性进展有望在未来应用于发电、医疗、便携式电子设备以及物联网等领域。
温差发电是一种通过在热电材料两端施加温度差实现发电的技术。这种以热电材料为核心的热电转换技术,能够在不依赖任何外力的情况下,直接将“热”与“电”两种不同形态的能量进行转换。在发电、医疗、智能设备、军事、高科技等领域,热电转换技术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由于效率过低,热电技术的应用一直局限于温度测量、太空、军事、野外等少数特殊领域。
衡量热电效率的关键性指标是热电材料的热电优值系数(ZT值)。一般认为,ZT值达到或超过4时,这种技术才具有商用价值。尽管温差电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ZT值始终未能突破3。
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鲍尔教授(Ernst Bauer)领衔的研究团队经过6年的研究,终于实现了ZT值的突破。研究人员在硅芯片材料上覆盖一层由铁、钒、钨和铝元素组成的合金材料薄层,成功将热电优值系数提升至56,而之前最好的材料一般也只有大约2.52.8。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鲍尔教授介绍,这种由铁、钒、铝、钨四种元素组成的合金材料内部,每种类型的原子彼此间的距离都保持一致,以立方体点阵式结构排列,形成一种相当规则的结构。然而,当这种钨合金材料薄层被附加到硅芯片材料上后,会出现一种奇妙的效果:尽管每种原子仍保持立方体排列,但不同类型原子的分布却呈现出随机的不规则形态。这种规则与不规则的混合,使得材料的电阻很小,导电性能优异;同时,其不规则的晶格结构又有效阻碍了热力的传播。
鲍尔教授表示,这种薄层发电材料具有节省空间、灵活的特点,非常适合用作感应器、小型电子设备的电源,在“物联网”技术中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果一个工厂需要大量感应器连接在一起(物联网的简单例子),将它们全部用电线连起来统一供电不现实。最好是这些感应器都自带小巧的热电发电设备。”
这项突破性研究不仅展示了新材料在能源转换领域的巨大潜力,也为未来科技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