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SSD的使用寿命到底如何计算
一文读懂:SSD的使用寿命到底如何计算
SSD(固态硬盘)的使用寿命是用户在选购时的重要考量因素。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SSD寿命的两大衡量指标:DWPD(每天驱动器写入次数)和TBW(写入的TB数),并介绍它们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中的考量因素。
一般情况下,用户拿到一款SSD,除了关心其容量和性能参数外,还会关心它的寿命指标,也就是在SSD 产品保质期内,总的寿命是多少,能写入多少字节的数据。
简单来说,SSD 寿命主要有两个衡量指标,一是 DWPD(Drive Writes Per Day 每天驱动器写人次数),即在SSD 保质期内,用户每天可以把盘写满多少次;另一指标是TBW(Terabytes Writen,写入的TB 数),即在SSD 的生命周期内可以写入的总字节数。
什么是DWPD?
以某款200GB容量的企业级SSD为例,五年的质保期内对应的寿命是3600TB,平均每天可以写入3 600TB/(5x 365)=1 972GB 的数据。已知这块盘本身容是 200GB,那么1972GB 相当于每天全盘写入10次,也就是10 Drive Writes Per Day,简称 10 DWPD。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总的写入量可以换算成DWPD。SSD 更多使用DWPD 作为寿命参数。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多数应用读多写少,少数应用写多读少。应用不同,对 SSD的寿命要求也不同。所以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写密集( Write Intensive)和读密集 (Read Intensive) 两种类型。
下表较好地归纳出了在不同应用场合和应用读写特点下对 DWPD 的要求。
从成本角度来看,DWPD 越大,单盘价格自然越高。因此,用户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来选择合适的SSD类型和DWPD等级,以实现性能和经济性的平衡。最佳实践是在技术架构上根据数据的冷热程度和存在时间来分层存储,并选择不同DWPD的SSD。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现实世界对 SSD的DWPD 要求。数据显示,更多的应用是写少读多,83%的应用使用不高于1DWPD的SSD。对于消费级SSD来说,由于每天的数据写入量相对较少,盘在生命周期内几乎不会被填满,因此极低的 DWPD 是可以接受的。业界主流的消费级 SSD DWPD 是 0.3。可以预见的是,在数据爆炸的时代,用户对数据总量的需求是逐年递增的,即数据逐年成倍增加,尤其是企业级应用,因此这个数据也会迅速增长。
了解完DWPD,再来看看TBW
简单来说,TBW就是在 SSD的生命周期内可以写入的总字节数,它用来表达 SSD 的寿命指标。从 SSD 的设计来看,如何设计来满足 SSD的TBW要求? SSD的TBW是如何计算的?哪些因素会影SSD的TBW?
别着急,上公式:
总写入量TBW=单盘可使用容量*(闪存可擦写次数/写入放大系数)
知道TBW如何计算后,那DWPB的计算公式则为:DWPB=TBW/(SSD使用年限365单盘可使用容量)
好了,知道这些公式我们就可以简单计算一块SSD的TBW或者根据TBW来计算SSD标称的每天可写入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