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流性食管炎怎么引起
返流性食管炎怎么引起
返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的炎症。其发病原因复杂,涉及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清除能力降低以及食管黏膜防御功能减弱等多个方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返流性食管炎的成因,并提供科学的预防建议。
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
食管下括约肌是食管与胃连接处的一组环形肌肉,正常情况下能阻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当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出现障碍时,就容易引发反流性食管炎。
一方面,某些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例如,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胆囊收缩素等激素在特定情况下分泌异常,会导致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女性在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大幅波动,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常常会使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风险。
另一方面,饮食习惯也会对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产生影响。长期进食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释放胆囊收缩素,进而引起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此外,吸烟和过量饮酒也会损害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削弱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使胃内容物更容易反流至食管。
食管清除能力降低
正常情况下,食管通过蠕动将反流物送回胃内,同时唾液中的碳酸氢盐等物质可以中和胃酸,减轻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当食管清除能力降低时,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就会对食管黏膜造成持续刺激,引发炎症。
一些全身性疾病可能影响食管的蠕动功能,如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神经病变,会影响食管的神经传导,使食管蠕动减弱,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食管的蠕动功能也会逐渐减退,老年人食管清除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反流性食管炎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还有某些药物也可能对食管蠕动产生抑制作用,如抗胆碱能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等,服用这些药物可能会降低食管的清除能力,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几率。
食管黏膜防御功能减弱
食管黏膜自身具有一定的防御机制,能够抵御反流物的损伤。但当食管黏膜防御功能减弱时,就容易受到反流物的侵蚀,引发食管炎。
长期的胃酸反流会使食管黏膜反复受到刺激,导致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过度劳累、长期精神紧张等,会影响身体的整体状态,削弱食管黏膜的防御功能。此外,某些疾病也会对食管黏膜造成损害,如干燥综合征患者,由于唾液分泌减少,食管黏膜得不到足够的润滑和保护,容易受到反流物的损伤,从而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风险。另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也可能直接损伤食管黏膜,降低其防御能力。
反流性食管炎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烧心、反流等不适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长期不愈还可能引发食管狭窄、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加强对胃肠道健康的关注,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反流性食管炎的预防措施
预防反流性食管炎,先要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食用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易引起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的食物,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晚餐不宜吃得过饱,睡前3小时内尽量不进食。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肥胖者应适当减轻体重,因为肥胖会增加腹压,导致胃内容物更容易反流。要注意用药安全,避免长期服用可能影响食管功能的药物,如必须服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