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发表中国学者首篇食管癌专题综述,提出未来5年诊疗研究热点问题
《柳叶刀》发表中国学者首篇食管癌专题综述,提出未来5年诊疗研究热点问题
近期,受《柳叶刀》杂志编辑部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傅剑华教授与杨弘教授团队牵头撰写的食管癌专题综述(Seminar)在《柳叶刀》杂志发表。这是《柳叶刀》自创刊以来首次发表由中国学者牵头完成的食管癌单病种诊治进展与规范专题综述。
专题综述是《柳叶刀》杂志的特殊论著类型,关注常见的重大疾病,对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疗进展进行全面总结、分析与展望,涵盖肿瘤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诊断及治疗、管理学和预防医学等多方面内容。专题综述是《柳叶刀》杂志最高规格的指南性综述,也是杂志面向临床医生及研究人员的疾病诊疗参考书。
中国特色研究获国际认可
食管癌是具有显著地域差异的癌种,在欧洲国家及美国,食管癌中腺癌的发病率较高;在东亚及中东地区,食管癌则以鳞癌为主。自创刊以来,《柳叶刀》杂志发表过两篇针对食管癌的专题综述,均由欧洲国家及美国的专家牵头完成。时隔7年,鉴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傅剑华教授与杨弘教授团队长期以来在食管癌外科和综合治疗领域取得的国际性先进成果,《柳叶刀》杂志特邀该团队牵头撰写本次专题综述。这是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对中国学者在食管癌诊治领域多年研究的认可,也是中国学者及中国特色研究国际学术地位跃升的重要体现。
新辅助治疗可圈可点
本次专题综述的一大重点是对近10年来食管癌围术期综合治疗革新的分析。荷兰学者牵头的CROSS研究及我国傅剑华教授团队发起的NEOCRTEC5010研究证明了新辅助放化疗加上手术是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有效治疗模式。
随后的研究中,多国学者百家争鸣,不断深入探讨新辅助化疗及放化疗孰优孰劣,以及最优的化疗药物方案。发展至今,新辅助放化疗因其较高的病理完全缓解率成为备受推崇的食管鳞癌治疗方案,而围术期化疗则是局部晚期食管腺癌的标准治疗模式。
免疫治疗时代已来
过去10年,食管癌患者预后提升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开发与应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王峰教授团队牵头的多项Ⅲ期临床试验奠定了免疫化疗在晚期食管癌临床治疗中的一线地位。
同时,在新辅助治疗领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亦崭露头角。傅剑华教授、杨弘教授团队率先将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应用到食管鳞癌的新辅助治疗领域,并完成了全球首个Ⅱ期临床试验。目前,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及免疫化疗等新型食管癌围术期治疗方案的临床试验正在火热进行中,有望进一步提高食管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亟待解答的12个问题
在全面分析总结近年来食管癌诊疗进展的同时,傅剑华教授、杨弘教授联合北美及欧洲食管癌专家,对食管癌的流行病学、肿瘤生物学、诊断与分期、外科治疗、放化疗和免疫治疗等多个维度的研究热点与争议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团队提出了未来5年食管癌领域亟待解答的12个问题,为未来食管癌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解答这些问题,可进一步加深临床对食管癌肿瘤生物学及预防、诊治的了解,为患者带来切实的生存获益,真正让食管癌成为可防可治的疾病。
- 从肿瘤基因组层面看,食管癌发生/转移及复发进程中的关键分子事件是什么?
- 食管癌高危人群有效的筛查手段是什么?
- 如何提高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的诊断准确率?
- 食管腺癌患者外科手术的标准淋巴结清扫范围是什么?
- 新辅助治疗阶段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真能提高患者总体预后吗?
- 对于食管鳞癌患者,新辅助治疗获得完全缓解后,暂缓手术并密切随访观察是合适的策略吗?
- 新辅助治疗后手术病理结果提示完全缓解的患者,最佳管理策略是什么?
- 对于围术期化疗的患者,术后辅助免疫治疗依然适用吗?
- 对于新辅助免疫联合放化疗后手术病理提示肿瘤分期进展的患者,有必要进行术后辅助免疫治疗吗?
- 术后辅助免疫治疗持续多长时间为宜?
- 根治性放化疗后免疫治疗维持1年或以上能改善患者预后吗?
- 对于晚期患者,如何设计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经过近1年时间的反复修改,在与国内外专家充分讨论后,专题综述最终成稿。该专题综述得到《柳叶刀》编辑部及同行评议专家的高度评价,并被迅速接收与发表,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学者的"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