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构网型变流器技术发展与应用报告
2024年构网型变流器技术发展与应用报告
随着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推进,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不断提升,这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新的挑战。构网型变流器技术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模拟同步发电机特性,能够有效提升系统的主动支撑能力。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构网型变流器的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新能源发展带来的挑战
随着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推进,我国新能源发展迅猛,其装机量和发电量占比不断增加,预计2030年新能源将成为主要电源。新能源占比增大使电力系统电源特性发生根本性变化,如随机性、波动性增大,预测困难;同时,新型用电设施发展和电力电子设备大量接入也使系统负荷和特性发生深刻变化,带来诸多挑战。
构网型变流器技术原理
构网型变流器技术应运而生,其通过模拟同步发电机特性,可有效提升系统的主动支撑能力。其原理是将核心算法嵌入控制系统,根据有功 - 频率和无功 - 电压下垂特性调节输出,具备调频、惯量支撑和电压调节等功能。基于电力电子的构网型变流器直流侧能量来源多样,根据不同来源分为多种类型,其构建需要复杂拓扑结构,包括模块化多电平、两/三电平,主接线方式有角接拓扑和直流拓扑,接入系统方式分为高压直挂和低压升压后接入,储能接入方式也各有特点。
典型设备及应用案例
构网型柔直、构网型静止调相机、构网型SVG和构网型储能等典型设备在多个工程中得到应用。如张北柔直电网、渝鄂柔直联网、西藏静调、成都构网型SVG、青海宝库和拉果错储能项目等,有效解决了系统振荡、稳定运行、电压支撑和供电难题等,验证了构网型变流器的优势。
未来展望
然而,构网型变流器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在拓扑结构、运行机理、控制保护策略与电网支撑需求的精准匹配,以及设备间协调控制和对大系统影响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未来,构网型变流器有望在更多电网场景中广泛应用,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