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青少年建立正向认知,进而转变行为、缓解不良情绪?
如何帮助青少年建立正向认知,进而转变行为、缓解不良情绪?
青少年社交焦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着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探讨如何帮助青少年建立正向认知,进而转变行为、缓解不良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其认为个体由于自身的非理性思维会导致其在某个具体事件中产生错误、消极的行为和情绪,非理性思维的存在才是个体产生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其中,心理学家Ellis提出的理性情绪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典型治疗模式。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构架是“ABC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所表现出的情绪反应往往是其内在认知的影响下产生的,而非现实事件所导致。
因此,转变个体错误的情绪及行为时,首先要引导其发现自己的非理性认知,并帮助其建立起新的正向认知,进而实现转变行为、缓解不良情绪的目的。
同样,社交焦虑情绪一般也是由个体的非理性思维及认知所导致的,因此需要引导个体改变其非理性思维和认知才能改善并消除个体的社交焦虑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行为干预引导儿童建立平等双向的有效沟通,帮助其进行一些社交技能练习,学习正确的人际交往模式,以减轻其社交焦虑情绪。
小组动力学理论
小组动力学理论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由Lewin提出,小组动力就是指小组干预过程中的推动力。
主要是指在小组推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认知及行为相互作用,其共同推动小组走向更加成熟的阶段,最终实现小组目标。
在小组过程中,小组动力是小组各阶段的连接点,它将小组每个阶段完整串连起来,不断推动小组进程的发展。
在小组动力学的理论指导下,社会工作者更加注重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更加关注组员的行为与成长,更加强调和谐小组氛围的重要性。
在小组动力学理论中,小组氛围和小组凝聚力是重要的研究内容,民主、轻松且和谐的小组氛围能够促进小组的活动效率提升及小组目标的达成,而专制领导的小组氛围虽然能够保证小组活动效率,但组员间容易产生冲突。
小组凝聚力是随着小组过程的推进,组员对小组和其他组员之间相互产生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良好的小组凝聚力会对小组进程的推进和目标的完成产生重要的作用。
单亲家庭儿童社交焦虑小组干预过程也是一个组员之间不断互动,产生小组动力的过程。
在小组干预过程中,组员之间的分享与沟通、相互之间的影响以及良好的小组氛围和小组凝聚力的形成,都是推动小组进程,实现小组目标的重要动力。
这些推动力是保证小组有效性,促使组员通过改变的基础。
单亲家庭儿童广义上就是泛指在单亲家庭中生活的儿童。
关于单亲家庭的概念, Schlesinger在研究中将单亲家庭的概念界定为在组成家庭后,由于婚姻状况变化、死亡或分居等原因导致家庭中只有一方带领子女生活的家庭。
之后,我国学者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年龄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认为如果单亲家庭的子女已经成年或成婚,便代表着子女已经离开了原生家庭,其原先单亲家庭的结构便不再存在。
因此,研究人员又将单亲家庭的概念明确为只有双亲的一方与其未成年且未婚、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有学者将单亲家庭儿童界定为相关定义中处于小学阶段,只与父亲或母亲一方共同生活的6-12岁儿童。
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指个体长期在公共社交场合或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较为明显且长期存在的紧张、恐惧及焦虑等情绪反应,并伴随有社交回避行为。
研究人员将社交焦虑概念界定为个体在处于社交情境中时,因为被他人关注或评价而感到焦虑、紧张或害怕,主观夸大他人对自己的关注。
并假设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都是消极的,从而导致其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之中,进而回避社交行为。
该概念界定有别于精神医学领域所界定的社交焦虑障碍水平。
认知行为小组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实务方法之一,是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推动与支持,使小组内实现充分地互动,并产生小组动力,从而激发组员的潜能,最终实现小组目标。
在具体的小组工作干预中,会运用不同的服务理念和理论框架来实现小组目标,从而产生不同的小组干预模式。
小组工作模式可以分为治疗小组、互助小组和支持小组等。认知行为小组是以认知行为疗法为理论基础,将治疗小组和支持小组两种小组模式相结合。
研究人员运用认知行为小组干预单亲家庭儿童的社交焦虑情绪,帮助服务对象正视自己在社交环境中的错误认知,缓解社交焦虑情绪,改善社交回避行为。
单亲家庭儿童社交焦虑现状
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促进儿童更加健康的生存与成长,然而单亲家庭儿童由于客观家庭的原因,使他们在成长历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完成家庭儿童不曾遇到的问题与困境。
这些都可能导致单亲家庭儿童人际交往方面出现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出现社交焦虑情绪问题。
社交焦虑情绪
单亲家庭儿童由于其身心发展还未成熟,面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情绪调节能力都较缺乏。
而此时在与外界的交往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可能导致儿童的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或基本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心理落差,出现情绪的波动。
单亲家庭儿童的社交焦虑情绪表现为两种状况。
一部分儿童表现为在日常的社交情境中过分紧张,比如上课回答问题、与不熟悉的朋友聚在一起、和长辈打招呼等。
在这些日常的社交情境中儿童表现为脸红、发抖、心跳加速、说话结巴及身体僵硬等。
另一部分儿童由于可能受到家庭冲突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模式是得儿童不懂得怎么处理社会交往中的冲突,不懂得怎么与他人建立有效、正确的沟通。
他们在社交情景中往往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情绪暴躁且不容易受控制,常常与同辈群体发生争执,不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交焦虑认知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方面。
通过总结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社交焦虑情绪的单亲家庭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普遍存在自我意识较低的问题,体现在自我认知偏差、自我体验消极以及自我调节能力差。
自我认知方面,单亲家庭儿童往往表现出对自己不满意,自我接纳程度较低,缺乏自信,且遇到困难会以偏概全,自身有一方面不好,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彻底否定自己。
儿童在自我意识中将自己定位成一个沉默、内向、不善于社交的人,对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不自信。
关于家庭的认知,单亲家庭儿童会认为自己和完整家庭的孩子存在差异,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甚至有孩子觉得父母的离异与自己有关,内心有深深的自责感。
自我体验方面,单亲家庭儿童存在的自我认知偏差又会导致他们产生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自信、敏感、怀疑,很难建立起良好的同辈信任。
自我调节能力方面,单亲家庭儿童表现出情绪控制和行为控制能力都较差,在同辈交往中遇到不顺心的事,不会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甚至产生过激行为。
社交焦虑行为
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运用言语、肢体等沟通方式建立起来的交往关系,良好的沟通方式和社会交往行为有助于个体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而单亲家庭儿童容易因为家庭环境的缺陷及家庭角色的缺失,缺乏正确的社会交往引导,而导致其社会交往技巧和能力不足,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暴躁带来的不良行为。
在同辈交往方面,单亲家庭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部分儿童由于害怕自己在同辈朋友面前出丑或是被嘲笑,而存在不敢或回避社交行为。
以及在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敏感等不良心理,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儿童被同辈群体疏离或不被接纳。
在人际沟通方面,单亲家庭儿童往往害怕与老师以及不熟悉的人说话,很少主动与他人沟通。
在集体活动中,他们更多地选择倾听、旁听等。
同时,部分单亲家庭儿童由于家庭管教的疏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行为,包括厌学行为、爱大闹喧哗、欺负同学等等。
在社交技能方面,单亲家庭儿童在较为沉默、孤僻的社交环境下,往往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比较欠缺。
由于表达能力的欠缺,也限制了儿童与家人、同辈朋友沟通的机会,也加剧了他们在社交中的焦虑、恐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