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除了吃月饼,5种传统“吉食”也要准备,营养高,寓意好
中秋节,除了吃月饼,5种传统“吉食”也要准备,营养高,寓意好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先民对天象的崇拜,尤其是对月亮的崇敬之情。
中秋节在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普及,再到定型与盛行的过程。汉代时,中秋节已初具规模,贵族官吏和文士纷纷效仿帝王进行祭月活动。至唐代,中秋节正式成为全国性的节日,赏月、玩月之风盛行。《唐书·太宗记》中即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宋代以后,中秋节更是与春节齐名,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明清时期,中秋节的习俗更加丰富多样,如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等,无不彰显着这一节日的繁荣与昌盛。
祭月,作为中秋节最古老而神圣的习俗之一,实际上是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古人认为月亮是团圆和美好的象征,因此在中秋之夜,家家户户会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等时令果品,虔诚地向月亮祈福。而赏月,则是祭月活动的延伸与升华。人们或登楼远眺,或泛舟湖上,共同欣赏那轮皎洁明亮的圆月,寄托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其丰富的神话传说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的故事。前者讲述了嫦娥因误食仙药而飞升月宫的故事,后者则描绘了吴刚因犯错而被罚在月宫砍伐永不凋零的桂树的情景。这些故事不仅增添了中秋节的神秘色彩,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秋节在各地还发展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如广东地区的“树中秋”活动,人们会将彩灯高挂于树梢之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福建地区的“烧塔”习俗,则是通过燃烧瓦塔来祈求平安与丰收;而江南地区的“走月亮”活动,则是人们手持灯笼在月光下漫步赏景的浪漫之举。
月饼,作为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最初,月饼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逐渐演变成人们中秋节必备的美食。月饼的种类繁多,口味各异,有甜有咸,有荤有素,满足了不同人的口味需求。人们通过互赠月饼,表达团圆和祝福的心意。
除了月饼,中秋节还有五种传统“吉食”:
- 桂花酒:桂花酒以桂花为主要原料,经过酿造而成,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氨基酸、维生素等,具有美容养颜、宁心除烦等功效。桂花酒象征着团圆和美满,中秋之夜,家人围坐一起,品尝桂花酒,不仅能增进情感,还能寄托对家人团聚和美好生活的祝愿。
- 大闸蟹:大闸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E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中秋时节是大闸蟹最为肥美的时期,吃大闸蟹寓意着富贵和丰收,也是对生活品质的一种追求和享受。
- 鸭子:中秋前后的鸭子肥瘦适宜,口感最佳。在古代,中秋节吃鸭子有着深刻的寓意。据传,元末时期汉人为了推翻蒙古统治,约定在中秋节吃鸭子作为起义的信号。如今,吃鸭子则象征着团圆和吉祥。
- 石榴:石榴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B族维生素、有机酸、糖类、蛋白质、脂肪以及钙、磷、钾等矿物质。外形饱满,色彩鲜艳,果实内多籽,寓意着多子多福、家庭兴旺。在中秋节这一天品尝石榴,不仅美味可口,还能寄托对家人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
- 芋头:芋头富含淀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芋头在中秋节的寓意主要与“余头”谐音相关,象征着丰收和富足。此外,芋头口感软糯香甜,也是中秋节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