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与散步有关?医生反复告诫:65岁以后,散步时要多注意这几点
心梗与散步有关?医生反复告诫:65岁以后,散步时要多注意这几点
心梗与散步之间,真的有关系吗?很多人都知道,适量的散步对健康有益,尤其是65岁以后,走走路、活动活动,能有效减缓衰老,维持身体功能。
然而,你是否知道,散步虽然看似简单,但它并不是没有风险,特别是心脏不太好的人,错误的散步方式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比如心梗。
散步时出汗不止、胸口憋闷、气短、甚至心跳加速,听起来像是小问题,其实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隐患。
医生常常反复告诫:65岁以后,散步时,特别要注意几个方面,这些问题看似不大,忽视了可能带来致命的危险。
散步速度太快
说到散步,很多人认为就是慢悠悠地走走而已,但你可能没意识到,散步的速度对心脏健康有多么重要,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体机能已经逐渐衰退,心脏功能的耐受能力也明显降低。
有位患者,平时就喜欢出去溜达溜达,每天差不多走个1个小时,速度也不快,他一直觉得这就是在做“轻运动”。
可是,最近他突然感到胸口有些不适,走一段路就喘得厉害,甚至一度觉得左胸有沉重感,去医院检查后,发现他竟然有早期的冠心病迹象。
医生告诉他,他每天的散步虽然有助于血液循环,但走得太快,心脏负担过重,容易诱发心梗。
根据医学研究,过快的散步对年老体弱的人来说是有潜在风险的,特别是在起步时,如果速度太快,心脏没有充分热身就开始快速工作,容易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对于65岁以上的人群,建议散步时一定要控制好速度,尤其在开始和结束时,要特别注意热身和放松,避免一开始就加速或突如其来的剧烈运动。
忽略呼吸
散步并不是随便走走就行,呼吸节奏的控制至关重要,很多人走路时,根本不注意自己是不是呼吸顺畅,甚至有些人在走路时因为想着其他事情,不自觉地憋气,结果给心脏增加负担。
有位患者,平时喜欢和朋友一起去公园散步,她总是走得挺快,心情也很好,但有一天走着走着突然觉得胸口憋闷,没气儿,整个身体都感觉沉重。
后来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她,这位患者这种散步方式可能加剧了她的心脏压力,尤其是在没有注意到呼吸时,导致血氧供应不足,心脏工作会变得更吃力。
研究发现,散步的时候要是能保持有规律的呼吸,就能让氧气更顺畅地送到身体各个地方,特别是心脏,好处可不少。
当你加快步伐时,应该适当加深呼吸,而当你放慢速度时,呼吸也应自然地跟着变得更加平缓。
尤其是到了65岁以后,身体的代谢和供氧能力逐渐下降,保持良好的呼吸习惯,能够降低心脏的压力,帮助你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路面不平
有位患者,年轻时每天都和同事一起下棋散步,身体一直不错,可是,最近他在一次散步时因为踩到路边的小石子,突然摔了一跤,导致膝盖受伤。
医生给他检查后,发现膝盖并没有大问题,但心脏的情况却有些不容乐观。
这位患者的摔倒看似与心脏无关,但实际上,他在摔倒的那一瞬间,由于突如其来的冲击,导致了心脏的短暂“负荷”,摔倒的时候,身体产生了强烈的应激反应,心脏负担加重,这可能会诱发血压波动甚至心梗。
医生告诉这位患者,虽然他的心脏没有直接受伤,但跌倒会对血管产生压力,尤其是年纪大的人,血管本身较脆弱,突然的冲击可能会对心脏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选择散步路线时,要尽量避免不平的地面,尤其是在秋冬季节,许多地方会因为落叶或者湿滑变得更加危险。
最好选择一些平坦的地方,或是有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步道,这样可以避免因摔倒或扭伤而给心脏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频繁变速
老年人在散步时,很容易做一些不自觉的变速动作,比如走得很慢时,突然想快点走,或者在某些时候想停下来休息几分钟,这种频繁的速度变化,会让心脏产生一定的压力。
有位患者,平时也爱散步,走着走着,她总是喜欢加速,特别是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比如一个漂亮的花园,或者一个快步走的朋友,她也不自觉加速。
她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频繁变化,不仅让她的肌肉感到疲劳,心脏也承受了不少压力。
后来她因为突发心绞痛,被送进了医院,经过检查,医生发现她的心脏出现了不小的负担,这与她散步时不断变速有着密切的关系。
医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心脏负荷”,意思是心脏在工作时所承受的压力,如果散步过程中不停地加速又减速,心脏就像做了剧烈的运动,血压也会随之波动,长时间下去,容易引发心脏问题,甚至心梗。
散步时,应该保持一个稳定的速度,让心脏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避免过多的加速或减速,给心脏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散步是一项非常适合老年人的运动,但它并不是不需要注意的“轻松活动”,如果不注意速度、呼吸、路面和节奏,反而可能给自己带来健康上的隐患。
记住,适量、适度、稳定,是我们散步时最需要关注的三大要点,尤其在65岁之后,这些细节决定了你是否能健步如飞,还是悄悄地让健康滑向危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心梗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1]赵冬.急性心梗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实用预防医学, 2022-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