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经典:赤色利剑“波波莎”冲锋枪
超级经典:赤色利剑“波波莎”冲锋枪
PPSh-41冲锋枪,又名“波波莎”冲锋枪,由苏联著名轻武器设计师乔治·S·什帕金设计。该枪在1941年初完成部队试验之后,当年正式装备苏联红军部队,在二战战场屡建奇功,是二战中产量最大的冲锋枪。“波波莎”冲锋枪不仅是苏联红军的主力装备,也是苏军步兵的标志性装备之一,在战斗中以猛烈持续的火力著称,被称为“赤色利剑”。
一代名枪“波波莎”
一战的堑壕战催生了冲锋枪,意大利人率先在1915年搞出了维勒·帕洛沙双管自动枪,随后德国人在1918年研制出MP18冲锋枪即“伯格曼”冲锋枪。该枪在当年8月的雷姆斯战役中首次使用便一鸣惊人,之后许多国家开始效仿研制冲锋枪。当时的苏俄对自己的莫辛·纳甘步枪情有独钟,对新生的冲锋枪颇为冷淡。直到1934年底,苏联才研制出PPD-34冲锋枪,但该冲锋枪生产数量有限,并因存在设计缺陷及生产制造复杂,于1938年从苏军退役。1939年2月,苏联决定停产该冲锋枪。
1939年11月,苏芬战争爆发。在这场实力不对称的战争中,苏联未能如愿速战速决,而是在人力和技术方面取得重大优势后才取得胜利。正因如此,芬兰军队将手中的“索米”冲锋枪的效用发挥到了极致。领教了“索米”冲锋枪的威力后,斯大林于1939 年底下令恢复生产 PPD-34 冲锋枪并尽快将其交付给在芬兰前线作战的苏军。设计师瓦西里·阿列克谢耶维奇·杰格佳廖夫将苏式冲锋枪融入“索米”冲锋枪弹容量大等优点,研制出PPD-40冲锋枪,并于1940年2月起发放苏军。但该枪结构复杂、加工繁琐、造价高昂,仅生产了8万余支。
一战后期德军使用的MP18“伯格曼”冲锋枪
1940年3月,苏联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军事损失换来了苏芬战争的惨胜,这令苏联高层认识到研制新型冲锋枪的紧迫性。因此,斯大林下令研制结构简单、生产快捷但性能高的冲锋枪。这时,务实的苏联武器设计师什帕金站了出来,他深知在当时的背景下设计出什么样的冲锋枪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他采用“非常方法”,对PPD系列冲锋枪的弱点和优点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充分考虑当时苏联工业的特点,以PPD-40冲锋枪为基础,将其结构简化再简化,于1940年9月完成了新式冲锋枪的设计。经过近三个月的严格测试,1940年12月,苏联国防委员会认为,这种结构非常简单的冲锋枪的性能完全符合部队需要,正式决定将其作为苏联军队的制式装备,并将其命名为PPSh-41,俗称“波波莎”冲锋枪。
“利剑”之锋
从诞生伊始到1941年11月,“波波莎”冲锋枪的总产量仅有数百支,但在接下来的5个月里,这个数字攀升至15.5万支,到了1942年春天,生产厂家一天就能生产出约3000支“波波莎”。二战期间,由于装备的需求量大,苏军统帅部决定启用更多的非军工厂生产“波波莎”冲锋枪。二战结束前,该冲锋枪共生产了超过600万支。
在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波波莎”得到了冲锋枪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面积配备,苏军战士几乎达到人手一支。正是在这场战役中,“波波莎”冲锋枪在近战中的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最终,苏联红军打退了德军的进攻,逆转了整个战局。“波波莎”冲锋枪作为苏军的基本步兵武器,与手榴弹和狙击步枪一起,被称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获得了“赤色利剑”的美誉。“波波莎”冲锋枪之所以成为二战经典名枪,主要源于其简单的结构和独特的设计。
“波波莎”诞生之后被苏军广泛使用
结构简单,易于量产。“波波莎”冲逢枪的结构极为简单,它的整个机匣、仓管护筒及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是钢板经过简单的冲压后完成,工人们只需再零部件做一些粗糙加工,比如焊接、接,之后,穿销连接,进行组装,最后安装在一个木枪托上就完成了。冲压使这些主要部件的制造速度非常快,生产一把“波波莎”只需7.3个工时。为了解决制作工艺比较复杂的枪管急缺的问题,苏联人想出一个办法,把之前大量生产的莫辛·纳甘步枪的枪管一分为二直接拿过来使用。在卫国战争期间,尽管前线伤亡巨大,苏联成年男子几乎全部上了前线,兵工厂里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但仍保持了“波波莎”冲锋枪的高速生产、操作方便、可靠性强。
武器实战使用的规律揭示,结构越简单,越容易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就越具有战斗勤务使用的可靠性,也越有利于发挥战斗效益。“波波莎”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方式,全枪仅92个零件,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就能很快地分解,便于快速地擦拭和结合。可以说,“波波莎”是世界上结构最简单的冲锋枪之一,真正能使一个初学者一看就会、一摸就熟、一用就通。它良好的战斗使用可靠性不仅源于结构简单,还得益于其独到的结构设计。首先,“波波莎”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是枪管外部有一个带有许多散热孔的枪管套,起到了很好的散热作用,并且枪管套长出枪管约一寸、套前端向下倾斜一定角度、射击时起到防跳、制退的作用。当枪口碰触地面、工事胸墙等时,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尘土进入枪管,确保了可靠性。二是,开放式供弹具卡槽,不仅最大限度减轻了枪本身和弹鼓的重量和体积,还给装填、抛壳部位以尽可能大的空间, 尘土雨雪难以留存在这个关键部位。同时,弹膛口又被抛壳口前沿遮挡,尘土难以进入,增加了可靠性。
精度高,火力强。二战中,用过“波波莎”冲锋枪的人一致认为,它拥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强的火力。其一,“波波莎”冲锋枪使用7.62×25 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空枪重3.63千克,相比同期的其他冲锋枪,其枪和弹的质量更大,在射击过程中枪机前后运动造成的前冲后坐大部分被枪的质量抵消,加上枪口装置的作用,连续射击几乎感觉不到后坐和震动,提高了射击精度。其二,“波波莎”冲锋枪的瞄准具设计得简单、牢固、合理,准星可以做方向和高低调整,又有护圈保护。后期生产的冲锋枪,采用“L”形翻转可调表尺,射程分别为100米和200米,对抵消瞄准误差更为有利,射击精度很高。其三,“波波莎”冲锋枪的自动机行程短,复进周期短,其射速达900发/分,是二战同期射速最高的冲锋枪。其四,“波波莎”冲锋枪配备了能装71发弹的大容量弹鼓(这也是其标志性特征之一), 使其具有极其优良的持续火力。当时,纳粹德国的主战冲锋枪 MP40的装弹量仅为32发。使用者表示,在有效射程内,“波波莎”的连发精度很高,3至5发的短点射常常全部命中目标。正因如此,“波波莎”特别适用于近距离突击、仓促射击、连续消灭多个目标等。
“波波莎”冲锋枪配备了能装71发弹的大容量弹鼓
人机工效好,环境适应性强。“波波莎”体型虽粗壮,但非常匀称,外观虽粗糙,但十分耐用。与其他冲锋枪相比,其良好的人机工效和环境适应性令人称道。首先,“波波莎”的枪管护筒和前端的枪口装置,除前文提到的作用外,还相对抑制了枪口噪声,并防止射手被发烫的枪管灼伤。其次,木质的枪托使得据枪和贴腮瞄准都非常舒适,特别是在高寒条件下使用,据枪贴腮的舒适性远优于金属枪托。厚重的木质枪托可劈可砸,是非常有力的近距格斗武器。在攻克柏林国会大厦的殊死激战中,苏联红军突击队员把“波波莎”的战斗效能发挥到极致,木制枪托毙伤的敌人不在少数。再次,“波波莎”冲锋枪可折叠的弹匣卡榫扳手较长和宽大的扳机护圈,在冬季戴皮毛手套射击时,也不影响使用。第四,枪管和膛室内侧均进行了镀铬防锈处理,使得该枪能承受腐蚀性弹药,可在各种恶劣环境下使用。在二战的欧洲战场上,结构精密的德军制式MP38/40很难适应严寒环境,经常出现枪栓被冻住的现象,而“波波莎”冲锋枪却不受影响,照常输出密集的子弹,消灭纳粹侵略者。
尽管“波波莎”冲锋枪以上优势广为称道,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弹药难以重新装填(装填71 发弹鼓时容易卡壳)、坠地时易意外击发(尤其是掉落在坚硬的表面上,这是所有自由式枪机冲锋枪的通病)、枪身较重易造成持枪疲劳、消耗子弹较多等。
不断被仿造
战争实践证明“波波莎”确实是史上最好的冲锋枪之一,其被赞为具有“战神”一样的魅力,在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哪里有苏联红军、海军陆战队的突击队员,哪里就有“波波莎”。“波波莎”很快使“大威力步枪制胜”的传统观念转变到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上来,在苏联红军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甚至成为苏联红军的象征。每年一度的红场阅兵,都有一个佩挎“波波莎”冲锋枪的方队。2001年5月的红场阅兵,再次出现了“波波莎”冲锋枪方队。
志愿军手上的50式冲锋枪
二战期间,PPSh-41以其结构简单、动作可靠、性能优良、火力猛烈、造价低廉而享誉武器界。据估计,二战期间及战后,有总数超过1000万支的“波波莎”被世界各国制造和仿造。
“波波莎”冲锋枪配备的71发弹鼓的容量,是德军 MP40冲锋枪32发弹匣的两倍多,“波波莎”的射速也是MP40射速的两倍多,加上其适应严寒的战场环境,因此德国士兵也特别喜欢使用缴获的“波波莎”。此外,“波波莎”使用的7.62×25 毫米手枪弹与MP40使用的9×19毫米手枪弹性能相似。综合以上因素,“波波莎”成为德军使用的第二种常见的冲锋枪。在使用中,德军也试把缴获的“波波莎”的口径转换成为9毫米,以适应德军的标准,并得到一个德意志国防军的编号MP41(r),而未转换口径的“波波莎”被称作MP717(r)。德意志国防军还印刷、分发了“波波莎”的德文使用手册。
1950年,中国仿制PPSh-41生产出了新中国第一款国产冲锋枪,毛泽东将其命名为50式冲锋枪。仅1950年,我国就生产了约 3.6万支50式冲锋枪,投入抗美援朝战场。在朝鲜战场上,该枪表现出特别适合穿插、近战和夜战的特点。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第135 团第7连排长孙占元率领全排战士使用50 式冲锋枪及其他武器,连续夺取敌军两个火力点,仅孙占元一人就毙敌16人。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还为此编了歌曲颂扬它:“50式冲锋枪,我的好战友;打近战打夜战,杀敌是能手。”在后来的越南抗法战争中,越南人民军的手中也曾出现50式冲锋枪的身影。
除了我国和德国、朝鲜、越南、南斯拉夫等国,均仿制“波波莎”制造生产了自己的冲锋枪。“波波莎”的大容量的弹鼓也不断被效仿,在后期的轻机枪研发中被大量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