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或有4亿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下一代还能找到工作吗?
2030年,或有4亿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下一代还能找到工作吗?
2017年底,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了一份关于人工智能与全球就业市场的宏观报告。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约15%的人口(约4亿人)的工作将因人工智能而发生变动,激进预估这一比例可能达到30%(8亿人)。如今,6年过去了,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份报告的预测正逐渐成为现实。
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受地缘政治、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局势发生了前所未遇的变化。尽管我们很难预估下一代能在未来从事什么职业,但至少现在能做的是,只有让他们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
纵观人类技术的发展历程,往往遵循一个固定的规律,即先是概念萌芽,然后经历市场炒作,资本蜂拥,结果潮水退去,泡沫破灭。而繁华落尽后,才会经历技术成熟的阶段,直到最后的落地应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顺应这个规律。
如今AI技术正逐渐走出实验室,走进我们生活。未来AI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变?谁都没有答案,正如《南风窗》写的那样:“今天怎么想象未来,都是幼稚的”。但我们应该相信一个尊重科技的社会一定能够向好而生,愿在未来,机器能成为人类的合伙人,而不是对手,更不是替代者。
麦肯锡报告的主要发现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将行业分为11个大类,分析了不同国家未来在这些行业的岗位需求变化。其中,创意工作、技术类工程师、管理类以及社会互动类的岗位需求增长明显,因为机器还无法在这些领域取代人类。另一方面,那些在可预测环境中进行物理活动的部分岗位需求将下降明显。
报告指出,按基本的市场供需关系,那些需求下降的岗位工资也将面临工资下降的窘境。与此同时,岗位学历要求将进一步提升,要求较低学历的岗位数将减少,大学乃至更高学历要求的岗位将增多。
以下是麦肯锡报告中对中国各行业岗位需求变化的具体预测:
- 创意人员(艺术家、设计师、娱乐业从业者、媒体工作者):增长85%
- 技术专家(计算机工程师、专家):增长50%
- 教师(学校教师、高等教育、其他教育业专业人士):增长119%
- 经理及管理人员:增长40%
- 建筑人员(建筑工程师、建筑工人、安装及维修人员):增长9%
- 医护人员(医生、护士、医师助手、药剂师、理疗师、保健员、保育员以及保健技师):增长122%
- 专业人士(客户经理、工程师、商业及金融专家、律师及法官、数学专家、科学家以及学者):增长26%
- 办公支持(IT工作者、问讯员、办公文员、部分金融从业者(采购、工资单等)、行政助理):增长14%
- 可预测环境中进行物理活动的工作(机器安装修理人员、安保服务、博彩业从业者、洗碗工、清洁人员、食物准备工人):下降4%
- 社会互动(包含餐饮服务人员、零售及线上销售人员、一对一理疗师、娱乐业服务员、造型师、酒店及旅行相关从业者):增长36%
- 难以预测环境中进行物理活动的工作(特别领域的机械工人、紧急应急人员、搬运工、机器安装及维修工人、农业从业者、交通维修人员、建筑清洁工人):增长12%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可预测环境下的一些相对低收入岗位,例如园艺工人、水管工、儿童和老人护理人员受自动化的程度也会较低。一方面由于他们的技能很难实现自动化,另一方面,由于这类岗位工资较低,而自动化成本又相对较高,因此推动这类劳动岗位自动化的动力较小。
2030年就业变迁预测
麦肯锡报告特别指出,被机器人取代并不意味着大量失业,因为新的就业岗位将被创造出来,人们应该提升工作技能来应对即将到来的就业大变迁时代。
报告指出,至2030年全球将有7500万至3.75亿人口重新就业并学习新的技能。从数量上看,中国将面临最大规模的就业变迁,预计将有1200万至1.02亿中国人需重新就业。
事实上,不同国家未来被自动化取代的岗位数,会受到经济发展预期、劳动力增长情况、工资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工资水平越高的国家越易受到自动化的影响,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总数若出现下降情况,未来将被自动化取代的岗位数便会更多。
麦肯锡报告还特别指出,在自动化的浪潮中,全社会需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需要保持积极的稳健增长,以保证工作岗位的增加;二是提供工作培训机会,帮助个人学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能;三是提高商业社会乃至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流动性;四是为那些被自动化取代的工人提供收入和重新就业帮助。
麦肯锡对中国市场的具体分析
麦肯锡认为,从总体来看,中国将受益于自动化。一方面,中国正走向老龄化,到2030年,17%的人口都将在65岁以上;另一方面,中国从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转型,对劳动力有巨大需求,如果不是自动化,我们可能还会出现劳动力缺口,在生产效率上也难以提高。
但对劳动力的冲击也不小,具体来说有三点:
总体岗位需求减少。人工智能取代了一些职业,也会产生一些新的职业,但总体来看,到2030年,受人工智能普及的影响,中国的劳动力需求会较现在(2016年)减少1600万。
部分岗位消失。中国哪个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麦肯锡认为,是机械师和厨师。到2030年,以这两个岗位为代表的基础工作会减少360万。猜测可能是考虑到中餐的流水化生产趋势,厨师的需求会大大减少。
上亿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转换岗位——这就是摩擦性失业。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有至少1.18亿人的岗位被机器人取代,这要求他们学习新技能,适应与机器人的合作分工;其中700-1200万人需要转换职业(这意味着他们原有的岗位彻底被机器人取代,不再有人工的价值)。如果人工智能以更乐观的速度发展的话,这一数字将扩大到2.36亿,也就是三分之一的中国人。
纵观历史,很多划时代的科技成果必然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短期内很可能难以被接受,但若放眼历史长河,就会发现,所有重大的科技革命无一例外地都最终成为人类发展的加速器,同时也是人类生活品质提高的根本保障。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也同样如此,它的确会对人类的就业造成一定冲击。比如,人工智能更适合处理简单重复、规则确定或者通过案例学习可以找到有效处理规则的问题。像安检、看病理切片和监控视频审核等交给人工智能更为高效可靠,这些工种也因此比较容易受到冲击和替代。
但是在科技进步之下,旧的工种被取代,新的工种又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