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花果皆好看,果子酸甜苦的枣皮!
山茱萸:花果皆好看,果子酸甜苦的枣皮!
山茱萸是国内著名的药食两用植物,六味地黄丸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国内很多地方都有种植,秦岭一带尤其多。去豫西山区出差时,在路边看到种了好多,当时正好果熟,有当地村民老人家在采摘,说是一斤四块钱有人收购。气温过高的地区山茱萸容易落花落果,所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基本难见到山茱萸,其它有分布的省份有福了,没有被摘的话,山上现在还有果,山茱萸的果子九月份开始成熟,到冬天落雪时还有,不过那会儿可能已经晒干了。当时有用手机拍了照片,今天记录一下!
分类
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是山茱萸科(Cornaceae)山茱萸属(Cornus)植物,这个属原先只有四种,国内就山茱萸和川鄂山茱萸(Cornus chinensis),现在这个属近50种,因为新的分类系统把原先梾木属、四照花属、灯台树属、草茱萸属以及几个外来种等也并入山茱萸属了。
蜀枣、鼠矢、鸡足、山萸肉、实枣儿、肉枣、枣皮、萸肉、药枣、天木籽、日本山茱萸等是山茱萸在民间常用的俗称。
药用时注意和其它植物区分,因为不止一种植物药用时叫肉枣、枣皮、萸肉、药枣等。
形态特征
识别山茱萸得看细节,而且它和川鄂山茱萸差异较小,不过川鄂山茱萸不常见。以下是山茱萸的形态特征,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山茱萸是多年生落叶乔木或灌木,高4-1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细圆柱形,无毛或稀被贴生短柔毛冬芽顶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针形,被黄褐色短柔毛。
叶对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5-10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于圆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稀被白色贴生短柔毛,脉腋密生淡褐色丛毛,中脉在上面明显,下面凸起,近于无毛,侧脉6-7对,弓形内弯;叶柄细圆柱形,长0.6-1.2厘米,上面有浅沟,下面圆形,稍被贴生疏柔毛。
伞形花序生于枝侧,有总苞片4,卵形,厚纸质至革质,长约8毫米,带紫色,两侧略被短柔毛,开花后脱落;总花梗粗壮,长约2毫米,微被灰色短柔毛;花小,两性,先叶开放;花萼裂片4,阔三角形,与花盘等长或稍长,长约0.6毫米,无毛;花瓣4,舌状披针形,长3.3毫米,黄色,向外反卷;雄蕊4,与花瓣互生,长1.8毫米,花丝钻形,花药椭圆形,2室;花盘垫状,无毛;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长约1毫米,密被贴生疏柔毛,花柱圆柱形,长1.5毫米,柱头截形;花梗纤细,长0.5-1厘米,密被疏柔毛。
核果长椭圆形,长1.2-1.7厘米,直径5-7毫米,红色至紫红色;核骨质,狭椭圆形,长约12毫米,有几条不整齐的肋纹。花期3-4月;果期9-12月。
野生的山茱萸主要产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区,低海拔为主。
(花的照片是很早以前在峨眉山拍的,没拍细节,不一定是山茱萸,也有可能是川鄂山茱萸)
用途
山茱萸以食用和药用为主,用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 食用,果子成熟后能直接吃,营养丰富,味道酸甜略带涩味。
注:亲测,果子深红色时最好吃,红色浅的或者没熟的涩味很重,还没甜味。
药用,山茱萸果肉入药,味酸,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脱的功效。主治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滑精,小便频数,虚汗不止,妇女崩漏。市面上不少药有用到它,比如著名的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片等。
农用,可作经济树种,山茱萸树的寿命很长,百年以上仍可正常结果。它具有结果早、产量高、适应性强、管理省工等特点,除花期怕寒冷侵袭外,产量比较稳定,栽植后一般4~6年挂果,15年左右进入盛果期。
工业原料,山茱萸果子可加工成饮料、果酱、蜜汁罐头等多种保健食品,加工后的果或提取物也可作为制药原料等。
观赏绿化,山茱萸观赏价值极高,可观花、观姿、观干、观叶、观果。作为独赏树、花灌木、植篱、湿地绿化树种、行道树、庭荫树等都可以。
毒性
关于毒性,未见明显毒性描述,不过山茱萸收敛效果强,不宜多食。药用遵医嘱哦!
命门火炽、素有湿热及小便不利者慎服。